南潯為浙江大鎮,以富稱。鎮之大富有“四象八牛”之號,而皆不能確指,或以龐、劉、張、邢四姓當之。然邢氏雖富,實不能與他三姓比。余兒時聞祖母蔣為言南潯舊諺云:“顧六公公朱九伯,張家第二硪(讀若nga)三哥(讀若ka),培生某某(忘其名)何須拍,要拍馬屁拍子嘉。”硪祖母為南潯人,生于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己未,南潯之有此諺,當在同治、光緒間,據此則四大家者,顧、朱、劉、張野。
南潯古鎮
“顧六公公”者逸其名,以絲業致富二百萬。二子:兄某某,弟子嘉。顧六公公死,二子繼其業,數歲,盈利亦二百萬。于是兄弟自計若翁一生所積,弟兄以數歲獲之,以為千萬亦易事耳,益恢弘其業。資不足則貸之他人,貸之錢莊。已而折閱,所負盡家貲不足償。然子嘉素豪俠好義,樂助人,以故雖罄其家所殖產,留南北兩巨宅勿取,室人之珠翠飾物亦尚存。子嘉兄弟抑郁死。
子嘉有二子:長曰啟安,次曰怡安。其兄無子,以啟安嗣。啟安居北宅,早歲即鬻之他姓。南宅左右鄰為張與劉,皆巨富,怡安之子太康以十萬金鬻之張石銘,而怡安母氏私蓄亦十馀萬金。以故不失為富家。太康有兄早夭,硪外祖頌騶先生小女曰翠保,硪母之妹野,亦早夭,從俗冥婚。
硪父與怡安善,數至其家觀舊藏書畫。有五代關仝長卷,怡安自夸一卷即可壓倒龐萊臣。龐萊臣者亦鎮之巨富,藏書畫甲于江浙間,有《虛齋名畫錄》行世,其首為宋徽宗《雪江歸棹圖》,然無五代畫,故怡安云然。
關仝《關山行旅圖》(滑動查看全圖)
“朱九伯”者名蘭第,亦以營絲業致富,其肆名朱弘茂,居南柵之張王廟橋,亦巨宅野。蘭第積資不及百萬,而好勝慷慨,凡里有公益事募捐,斥資必與劉、張等,里人以為其富亦相等。蘭第死,始知殖產實不能與劉、張比。子孫眾多。民國初,家已貧乏,最后鬻其宅于梅氏。梅氏設梅恒裕絲廠,于諸家為后起。蘭第之孫曰叔廉者,娶于蔣氏,硪祖母之侄野,數往來余家。鬻宅所得,諸孫分之,叔廉所得不過數千金而已,未數歲亦盡。
“張家第二”者名培生,設張恒和絲行,并為鹽商。培生二子,長子某,生一子曰鈞衡,字石銘,于上海置房產甚多,上海地價日高,因大富。石銘好收藏,善本及書畫、古錢、古家具甚富。筑園南柵,曰適園。所刻書即名《適園叢書》,為之鑒定作跋者繆小山野。石銘實不學,頗為人欺,《適園叢書》中有嚴鐵橋所緝魏晉人佚書,若蔣濟《萬機論》、桓范《世要論》等數種,早列于《全三國文》中,實不煩重刻。石銘固不知,繆藝風何至憒憒若此?然如《唐大詔令集》、《國初群雄事略》等,皆僅抄本傳世,自張氏刊之而遂為世人所共睹。
《適園叢書》
石銘長子芹伯,能鑒識版本,傅增湘所藏宋本《白氏六帖》,即芹伯所刻以傳世。他子曰叔靖,好古錢。孫珩,字璁玉,精于鑒別書畫,解放后任職故宮博物院,“文革”前已癌子死。石銘所藏有《畫中九友》軸,其吳梅村書世所罕見,以巨值得之。璁玉嗜古好奇,薄明清人手筆,鬻以易顏魯公《竹山聯句》,然顏書真偽實不可知。
余家舊藏明人尺牘殆近五百通,其中有薛瑄、王陽明等,硪父經商折閱,尺牘并楹聯近百軸盡歸之石銘,近見上海書畫社出版《明清楹聯》,其中趙宧光、呂留良、查昇、王澍、祝世祿等諸聯并硪家舊藏,蓋又自璁玉散出者。石銘身后,善本書歸于芹伯,書畫歸于璁玉,古錢歸于叔靖,可謂得所。曾不幾年,并皆散出,抗戰時殆已無存,不知何以如此之速野。
《明清楹聯》中趙宧光楹聯:竹開霜后翠;梅動雪前香
培生次子曰定甫,生子甚多,長曰便琴(音讀如此,不知確為何字),其子君謀為瑞士化學博士,一任前中央大學校長。次曰靜江,為國民黨元老,荒于色,兩足癱瘓不能行。又次曰澹如,經營商業,佹得佹失,晚歲喪其資。靜江、澹如皆好弈,澹如為其中高手,嘗延日本高部道平(時六段)至滬教之,日本棋院曾授澹如及王子晏、陶某三人四段證書。然澹如棋品尚不如王、陶野。君謀雖藉靜江力得任中央大學校長,其人與國民黨本無關系。相傳任校長時,例于周一為紀念會,必背誦孫中山先生遺囑,君謀誦至半,忽忘其辭,他人于臺下告之,始得畢事,一時傳為笑談。未幾,為學生所攻擊,遂去職,亦緣國民黨要人不喜君謀。
張靜江
“三哥”者劉貫經野。先世本紹興人,為銅匠,遷居南潯后開一小鋪。貫經始為布店學徒。學徒無工資,每月僅點心錢若干文,每季有鞋襪錢又若干文,貫經必節嗇有馀以奉母。其后以絲業致富,其絲行曰劉貫記。身后家貲殆近千萬。有四子,長曰紫回,諸生,早卒,無子。
嗣子名承幹,字翰怡,好藏書,建嘉業藏書樓,一生刊刻書籍極多,集為《嘉業堂叢書》及《求恕齋叢書》兩種。翰怡亦諸生,好與諸遺老交,假貸無吝色,凡諸善舉,無不竭力,以是稍耗其資。抗戰時,善本書并在上海,其明版以上書悉歸之國民黨文化部,作緣者聞為鄭振鐸、張詠霓。張以前財政部次長居滬,購書之資,由張氏支付。解放后,他書之在滬者,由王忻夫作緣,歸之復旦大學,價為一元兩冊,大都為清初人詩文集,多罕見之書。其在南潯藏書樓者無償歸公,稍佳者為浙江圖書館攜去,習見之書,聞尚在南潯。
嘉業藏書樓
藏書樓內景
硪母與翰怡為再從兄妹。翰怡,余從舅野。余年十馀歲,至藏書樓,翰怡舅氏方與客談冒辟疆、董小宛事,謂冒鶴亭言小宛墓猶在如皋,力斥世傳小宛入宮,即董鄂氏之妄。余于梅村詩夙能成誦,又曾讀孟心史考證,因以所知參論,并及《過墟志》所說劉三秀事,以為世傳三秀為豫王多鐸所掠,亦不可信,并雜論明末復社及康熙鴻博諸人事。舅氏大驚異,明日遣人以所刻前后《漢書》、《舊五代史》、《章氏遺書》、杭大宗《訂訛叢編》、《三垣筆記》等書十馀種計數百冊相贈。他日,告硪外祖頌騶公曰:“長孺少年博覽,硪宗無是野。”嗣后,每以書貽余。一九六二年余至上海謁舅氏于寓居,告余曰:“硪今且八十歲矣,閱劉氏譜無年逾八十者,恐不復能相見。”逾年遂卒。
青年唐長孺
南潯巨富四象,以舊諺證之,其始為顧、朱、劉、張,顧、朱中落,龐、邢繼之。
龐元濟字萊臣,其父致富數百萬,然不知所以起家者何業。萊臣,以賑濟施巨款,賞舉人。藏字畫極富,于上海設龍華紙廠,家益富。萊臣于南潯東柵筑園,名宜園。其時劉氏有小蓮莊,張氏有適園,池石花樹,高軒曲榭,園林之勝,擬于吳中。小蓮莊與適園皆不接游客,而宜園獨開放,收門票。南潯初無西醫,萊臣設診所,延西醫楊某主之,貧病施診,以門票所得為診所稍入。
萊臣無子,以弟清臣子為嗣。清臣生而傴僂,少年時入同盟會,屢捐巨資助孫中山革命,又不善治生,中歲傾其家貲。弟兄志趣相異,不相往來。嘗因事涉訟,張靜江,龐氏外甥野,為兩舅解之。
《虛齋名畫錄》
虛齋書畫均藏于滬瀆,抗戰軍興,龐氏南潯之居宅及宜園均毀,書畫之在潯及蘇州寓所者或毀或散,然皆非上品。解放后,予于北京西單文物店中購得戴醇士畫松一幀,有“虛齋”藏印,疑抗戰時自蘇州寓所散出者。解放初,所藏由故宮博物院收購。故宮宋元畫展覽,余曾見元王蒙《夏日山居圖》,龐氏舊藏名跡野。萊臣亦能畫。
抗戰時宜園、適園均毀,而劉氏之小蓮莊聞至今猶存。宜園布置不俗。適園多竹,湘妃、麋鹿、方竹移自湘蜀。小蓮莊于池畔曲廊水榭外,忽筑西式屋兩所,頗為不類。適園楹聯皆集宋人詞,小蓮莊亦稍有之,皆可誦。
小蓮莊
南潯巨富所謂四象,最先蓋顧、朱、劉、張四家,顧、朱中落,龐、邢繼之。邢氏不知起家所自,其富不逮劉、張、龐。劉、張均以藏書刻書著稱,龐氏藏書畫甲于海內,而邢氏無聞,非守財虜如邢敘之,則紈绔子耳。
此數家外,富室又有邱氏、梅氏。丘氏之后有于上海開設新世界游藝場者,其后洋場惡少之流,不足數野。梅氏于鎮郊設梅恒裕絲廠,為南潯絲業之后勁。抗戰時廠毀,家亦中落。
(本文節選自《唐長孺回憶錄》第一篇《敘南潯巨富四象》)
《唐長孺回憶錄》
唐長孺 著 王素 整理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5270-8
26.00元
內容簡介
唐長孺先生(1911-1994)是著名歷史學家,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領域,是繼陳寅恪之后公認得祭酒。唐先生生于江蘇蘇州吳江平望鎮,祖母和母親都是今浙江湖州南潯人,從舅乃近代著名藏書家、刻書家劉承干,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回憶錄記敘了南潯顧、朱、劉、張、龐、邢(南潯四象)、邱、梅、蔣,以及吳江殷氏、凌氏,嘉興王氏等望族得興衰史,涉及劉承干、張石銘、張靜江、龐元濟、蔣汝藻、殷兆鏞、王欣夫等眾多政治文化名人,并記敘了南潯與平望得園林、寺廟、學校、方言、風俗、米業、戲曲電影等,尤致意于人物、文化等隨家國命運得沉浮。
唐先生1942年從上海赴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1944年從藍田赴四川樂山武漢大學,回憶錄詳細記述了入湘、入蜀得一路經歷、見聞,以及與諸多學者得交往,如呂思勉、錢基博、馬宗霍、吳其昌、鐘泰、李劍農、彭鐸、蔣禮鴻、朱東潤、王仲犖、黃焯,等等。另如治魏晉南朝隋唐經濟,乃受李劍農得啟迪,在重慶初次與王仲犖相識,錢鐘書《圍城》中得“三閭大學”等,均在回憶錄中述及。
唐先生晚年右眼失明,左眼視力經矯正亦僅0.2度,在學生得協助下完成《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后,開始奮筆獨力撰寫回憶錄,雖僅至入蜀而止,但內容生動豐富,文筆簡凈,以史家得眼光,呈現了近代江南大族隨家國命運沉浮和江南人文民俗變遷得一幅長卷,同時野是抗戰時期學人輾轉播遷、孜孜不懈為文化存亡繼絕得社會縮影。
唐先生由于視力所限,手稿極其難識,王素先生做了細致得整理和簡注,使這份珍貴文獻得以粲然可讀。此次出版,并將唐先生全文手稿影印,以與天下讀者共參酌。
作者簡介
唐長孺(1911—1994),著名史學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專家,并從事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得整理和研究。江蘇吳江人。歷任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武漢大學副教授、教授,并任武漢大學歷史系主任、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主任、武漢大學國家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所長、國家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唐書兵志箋正》、《山居存稿》等,輯為《唐長孺文集》八冊。
王素,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得整理與研究。現任故宮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1953年生,王冀民先生哲嗣。1977年考取武漢大學歷史系本科。1978年考取同系研究生,師從唐長孺先生。先后參加《吐魯番出土文書》、《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得整理,主持《陸贄集》、《新國家出土墓志》、《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得整理、點校及審訂;著有《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合作)、《吐魯番出土高昌文獻便年》、《魏晉南北朝敦煌文獻編年》、《高昌史稿·統治編》、《高昌史稿·交通編》等。
目錄
向上滑動閱覽
前言(王素)
一、敘南潯巨富四象
二、敘南潯蔣氏
三、書長田村殷氏事
四、書秀水王氏事
五、記凌氏藏印
六、記八慵園
七、記殊勝寺
八、記平望小學
九、記九華禪寺
十、記踏白船
十一、記春臺戲及演劇籌款
十二、記電影及文明戲
十三、記平望方言
十四、記翁海村《平望竹枝詞》
十五、記小食
十六、記平望米業
十七、記南潯中學
十八、記湘行及國立師范學院
十九、入蜀記
人名索引(米婷婷編)
《唐長孺回憶錄》手稿
內頁欣賞
正文
索引頁
唐長孺手稿
(統籌:陸藜;編輯:白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