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份民國時揚州的報紙上,看到一篇1946年的《江蘇省的省會——鎮江》,里面含有舊時鎮江大西路、恒順醬醋廠、伯先公園、金山、甘露寺的內容,很有意思。
這份報紙叫《兒童周報》,起源于上世紀30年代,揚州教育界的很多有識之士開始探索如何拓寬少兒的眼界,讓他們能更多的開眼看世界,了解社會信息,于是辦了這份專門給兒童閱讀的報紙。
《兒童周報》一份四個銅板,訂閱半年十二期,要大洋二角,揚州市外訂閱,要另加寄費一角。
在“一個銅板就買一份報”的民國時代,這個價格可不便宜。
所以這份報紙的編輯們很有壓力,他們拼命找各種有干貨的文章,認真普及科學、地理知識,并力邀名師投稿,將親歷體驗傳播給小讀者。
這篇《江蘇的省會——鎮江》的編輯對鎮江有過一番游歷,不過可能體驗感不是很好,所以文章里有不少吐槽的地方,
現在將這篇游記分享給大家,看看民國時揚州人怎么看鎮江的:
《江蘇省的省會——鎮江》
由南京到上海坐京滬車經過的第一個大站就是江蘇省的省會鎮江縣。鎮江距南京約七十多公里,雖然是江蘇省卻并不是一個多么大的城市,人口也不過二十多萬。
鎮江可算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在水路上他是長江和運河的交叉點,東通上海、西通南京都有大江輪,就是到蘇北的江都、高郵也有小汽輪,公路西到句容,東到大港,南達丹陽也很便利,只是近年運河問題,蘇北內河交通因此影響不少。
鎮江火車站在城西南角,是相當大的建筑物,在鎮江高大的建筑物是少見的,洋式房屋也只有山上的幾棟別墅點綴點綴,沿車站是一條對滿了飯館差點的大街,這完全是適應小姚的緣故,上下車站的旅客,可以隨便的在這里,解決膳食問題和得到休息。車站旁有一個警察分駐所,幫助車站職員和路警維持秩序。
到鎮江的第一個感覺是古老,不論是房屋、道路、人物,都好像是帶著很保守的氣味的,譬如這里的電話機,還是那種舊式的木箱子,打電話要先搖個半天,一面嘴里報號碼,電話局才給接過去。
頂熱鬧的大西路,由車站向東走不遠就到了,大西路其實并不大,馬路只南京的貢院接那么寬,店面很少有三層樓的門面,裝潢也不考究,霓虹燈很少見,名聞京滬一帶的恒順醬醋廠門市部也在大西路,但只是一個蹩腳的石庫門,里面經營部像一座破廟一樣,看了他出品罐頭食品的漂亮裝潢,真令人不相信。
鎮江的小街巷和南京一樣破敗而臟,地方上的消防設施、衛生設施也都差,最近因為蘇北不安靖,難民逃到這里的很多,收容所都擠滿了,善后救濟總署在這里設蘇備分屬,以此作為江蘇省善后救濟工作的中心。
鎮江的名產大半屬于吃的,酒席里的“肴蹄”,是此地出名的產品。鎮江“醋”是外路人珍視的一樣調味品,顏色是黑的,質地要比普通買來的醋濃厚、多,但并不太酸,拿來蘸食物是很美味的,“蝦子醬油”“和”醬菜“也是鎮江各醬園的榮譽出品,除了蘇北揚州,很少有競爭的敵手,據說,醬油、醬菜味道特別鮮美的緣故,一半固然是釀制的技術高明,但揚、鎮兩地的水土也占有特殊的有利條件的,還有一種便宜的面制品,形狀像五角星,比面包還要小一些,當地人稱她為“老虎腳爪”,只40元一只,很松軟好吃。
鎮江城里有一個伯先公園,是紀念革命先烈趙伯先先生而建造的,公園傍山而筑,花卉草木布置,很優雅,因為是鎮江唯一的公園,所以游人很多。
城西北的金山和城北的甘露寺是古跡名勝所在,金山寺在金山之巔有一座七級寶塔,叫做慈壽塔,半山還有個法海洞,相傳是法海和尚肉身成圣的地方,法海和尚是誰?你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么?白蛇娘娘就是給這個老和尚用缽盂套住脖子而屈服的。攀登塔頂鎮江全城可以清清楚楚的一覽無余,遠望大江里的船只就好像在面盆里的小紙船一樣。
甘露寺在北固山背,和焦山相對,是一個古時的要隘,說起這寺的歷史,還是三國時代的故事,劉備娶吳國的孫夫人,吳國太(孫權的母親)就在這里相女婿的。到現在甘露寺里還有“相婿樓”的古跡,可惜已經塌敗了。北固山頂石颯峰有一座亭,康有為題她“江山第一亭”,可見她的名聲了。
除了這兩座古寺,江心的焦山也是很有名的,可惜風浪一大,渡過去就有危險。
鎮江城里是太平庸了,可是她靠著偉大的長江和具有足以令人留戀的山、塔和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