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神奇的數字。
一周有七天
彩虹有七色
天上有七仙女
地上有葫蘆七兄弟
算盤每一檔都有7顆珠子
PH值以7為界
建安有七子竹林有七賢
森林里有七個小矮人
汽車有七座……
那么
當2個七遇到一起
會產生什么呢?
沒錯——
那就是農歷七月初七的
“七夕節”
也稱“乞巧節”“女兒節”等。
今天七夕,你是如何度過的?
一閃而過
一笑而過
曾經有過
和小布過
看別人過
一個人過
難過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星宿的崇拜
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
又稱"曬書節"
他們在這一天曝曬書籍、衣物等
以防蟲蛀。
而七夕“乞巧”則起源于漢代
婦女在這一天
以五彩絲線穿七孔針
乞求自己能心靈手巧。
到了宋元之際
七夕乞巧相當隆重
還有專賣乞巧物品的“乞巧市”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
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
而七夕最浪漫的事
還要數坐看牽牛織女星了。
牛郎、織女據說源于
二十八星宿的牛宿和女宿,
后來逐漸演化為現在的
牛郎星(河鼓二)與織女星,
而鵲橋通常是指橫跨銀河的天鵝座,
天鵝座里的天津四,
與牛郎織女共同組成“夏季大三角”。
上海夏夜里的牛郎織女
古人抬頭仰望著夏夜的這些亮星,
于是賦予她們浪漫的傳說。
七夕節也因此逐漸融入愛情的元素。
可惜,上海今天下雨……
而在上海松江
民間還有“吃巧”等風俗
“吃巧”,一般指吃巧果等食物
寓意吃了以后
會變得更加靈巧聰慧。
松江婦女們在七夕乞巧
可不僅僅是為應和七夕節的潮流
而是因為在這九峰三泖之間
確有一項流傳了400多年的技藝
需要一雙巧手來完成
那就是——顧繡。
如果顧繡有簡歷,可能會是這樣↓
顧繡,俗稱“畫繡”,由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進士顧名世家族的女性眷屬創造、發展和推廣。其最精妙之處,是以針代筆,以線為墨。繡者手執毫針,而胸中有畫稿,落針見絲理,令人“望之似書畫”,近看才發現是女紅。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東山圖》 顧繡
要說顧繡的創始人,離不開2位杰出的女性。其一是繆氏,顧名世長子顧匯海之妾,她以繡藝描摹字畫,開了“畫繡”之先河。
其二便是略遲于繆氏的韓希孟。韓希孟是顧名世次孫媳,論輩分,她可能還要喊繆氏一聲“嬸母”。韓氏精通六法、擅工畫花卉,潛心“畫繡”,其作品意蘊可與書畫相提并論,故被稱為“顧繡第一人”。她的作品《宋元名跡方冊》現藏于故宮博物院。《花卉蟲魚冊》現藏上海博物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花卉蟲魚冊》 韓希孟 顧繡
然而,要使顧繡真正名震江南,還要靠一位“大V”的流量加持,那就是韓希孟的“鐵粉”兼師傅,松江畫派文人畫領軍人物董其昌。其多次為韓希孟的作品題款,嘆為“精工奪巧!”也正是有了董其昌的“積極轉發”,才開啟了世人認識顧繡藝術價值的目光。
那么顧繡究竟厲害在哪里?首先,從技藝上來說,顧繡有“三絕”。
一絕:擘絲細過于發
顧繡選用蠶絲線,俗稱“擘花線”,須將一根線剖成若干股線才能用來刺繡。一剖為二為1/2,再剖為1/4,以此類推,最細需要用到1/32的線,比頭發還細。
二絕:針如豪
顧繡所用到的12號針,針尾細度不到1毫米。普通人將線穿過針眼都難。一根頭發絲想擠過去,都要懷疑一下自己是否需要減肥了。
三絕:配色有秘傳
顧繡用色古樸淡雅,多運用中間色、暈色,總共有1500余個色號。色級和色階更加豐富,使所繡內容的色澤更自然和諧、層次豐富。
《蘋婆山鳥圖》
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吳樹新
甚至有純以墨代色的繡品,將我國畫中“焦、濃、重、淡、清”的墨色運用通過針線體現了出來。
《潑墨仙人圖》
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高秀芳繡
當線材的色彩不夠使用時,繡者不惜用筆在線上染色,繡繪并用,力求逼真于原稿。
《韓希孟宋元名跡冊·洗馬圖》
然而,顧繡真正的精髓并不僅在這“三絕”上,還在其敢為人先的書畫意識。顧繡遴選畫稿十分嚴格,常是非宋元名人畫跡不選。一幅“畫繡”,針線未動而品格已現。
《調良圖》
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朱慶華繡
其先開融畫理入繡之風氣,最終形成了顧繡的“畫繡”風格。“畫繡”,與其說是一種風格,不如說是書畫底蘊、文人氣質和刺繡技藝的精妙結合。否則,即便技藝再精湛,也只能是“繡畫”,而非“畫繡”了。
欄目支持: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松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資料: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
制圖:沈梓寧、金珂陽
編輯:顧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