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人 | 王飛
美的和格力在傳統主營業務出現成長困境的同時,兩家公司力推的新業務增長點也困難重重。如美的COLMO去年的銷售規模僅占其營業總收入的0.35%;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連續下滑等。種種信息顯示,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在新業務增長點上也遭遇到了天花板。
在家電市場,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是眾所周知的“家電雙雄”,但這兩家公司今年以來的市場表現卻是“家電雙熊”——期間最大回撤均在30%左右。
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反差,或許與這兩家公司當前遭遇的成長困境有關。最近三年,作為行業龍頭的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增長乏力。同時,這兩家公司最主要的原材料——銅、鋁、鋼材等一直在漲價,今年以來漲了21%以上,這令美的和格力的經營承壓。《紅周刊》發文人就此以投資人身份向格力和美的求證,但未獲回應。
同時,據《紅周刊》發文人了解,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最近幾年發力的幾項新業務均遭遇較大困難,未來新業務增長點再度成謎。
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美的、格力“微弱”提價應對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至今仍維持在相對高位。以LME3個月銅為例,其今年年初報7856美元/噸,至8月11日已升至9535美元/噸(見圖1),上漲21.37%。同樣,LME3個月鋁、螺紋鋼(活躍)和塑料指數也分別累計上漲27.34%、27.42%和6.73%。而銅、鋁、鋼材和塑料等剛好是家電企業最主要的原材料。
在主要原材料大漲價之下,家電企業轉嫁壓力的主要方法就是產品提價。實際上,家電企業在去年下半年就開啟漲價潮,今年以來進一步漲價。美的集團的冰箱產品在3月1日開始執行漲價10%~15%的新價格。
但這種被動漲價且漲價幅度小于原材料漲價幅度的情況,依然令美的和格力等家電企業承壓。據了解,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近三年的原材料成本占比均在80%以上(見表1)。
有家電公司已經表達了對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進而造成經營壓力的擔憂,主營廚房小家電的小熊電器在近期公開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會對公司經營業績帶來不利影響。”
《紅周刊》發文人以投資者身份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向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方面留言提問,“在銅、鋁等原材料上漲幅度較大的情況下,對貴公司二季度的成本影響具體有多大?貴公司二季度產品提價幅度是否可以覆蓋成本上升的幅度?另外,在二季度期間,貴公司出口情況如何?”
截至發稿前,美的和格力均未回復。
國內空調市場萎縮
美的、格力業績增速明顯放緩
美的和格力之所以較小幅度提價或者持觀望態度,與當前國內家電市場景氣度有一定關系。據我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和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發布的我國家電行業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家電市場的零售額同比增長13.07%。但據《紅周刊》發文人統計發現,若剔除去年疫情影響下的低基數因素,以2019年同期的數據作對比,家電市場的零售額下降約4億元。尤其空調市場,其銷售規模的萎縮最為明顯,2018年-2021年連續三年下降,其中2021年同比下降22.86%(見表2、表3)。
作為空調行業的“雙寡頭”,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的空調業務在最近三年出現“滯漲”現象。以美的集團為例,2018年-2021年,其空調業務收入分別為1093.94億元、1196.07億元和1212.1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4.73%、9.34%和1.34%),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2.13%、42.99%和42.65%,而美的集團同期的營業總收入增速分別為8.23%、6.71%和2.27%,其扣非凈利潤增速更是由28.46%降至8.32%。
格力電器也是如此。同期,格力的空調業務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6.15%、-10.93%和-14.99,占比分別為78.58%、69.99%和70.08%,而其同期的營業總收入增速分別為33.33%、0.24%和-14.97%,扣非凈利潤增速也由20.83%降至-16.08%。
需要注意的是,格力電器的第二大主營業務(生活電器)和第三大主營業務(智能裝備)在同期也均出現了連續的大幅下滑,2021年分別同比下降18.91%和63.06%。
受制成長困境
美的、格力新業務增點仍然是謎
更重要的是,美的和格力在傳統主營業務出現成長困境的同時,兩家公司力推的新業務增長點也困難重重。美的集團于2019年將COLMO(美的集團旗下定位高端的AI科技家電品牌)投放到市場。
《紅周刊》發文人注意到,有投資者近期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向美的集團提問:公司高端家電的市場空間有多大?對此,美的集團回應稱,COLMO去年已實現銷售規模10億元,今年或有望達到30億元。據發文人測算,COLMO去年的銷售規模占其營業總收入的0.35%,即使達到30億元,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依然可以忽略不計。
更早一點,美的集團2016年收購的德國機器人公司KUKA,最近幾年的業績也表現為衰退。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美的集團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收入分別為256.78億元、251.92億元和215.8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03%、-1.89%和-14.30%。
與美的集團類似,格力電器“培育”的新業務要么停滯不前,要么深陷糾紛。其中,格力手機是其爭議比較大的一款產品。這款產品已經推出5年多,但《紅周刊》發文人發現,格力電器歷年財報都沒有對手機產品作單獨列示,若將其“智能裝備產品”全部定為銷售手機的收入(實際不僅僅包括手機),去年的銷售額占格力營業收入的比重也僅為0.47%。
截至發稿前,《紅周刊》發文人注意到,格力手機官方網站僅有大松5G手機(四款產品)在售。格力商城的情形與之類似,其中,大松5G手機的四款產品從去年至今的銷量僅在2000臺~13000臺之間。
相比手機等業務,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最為外界熟知的是她對銀隆新能源項目的支持,但這個公司既沒有裝入上市公司,還陷入各種負面信息當中。截至目前,Wind顯示,銀隆新能源股權被拍賣共有11起,相關的裁判文書共有108份。
種種信息顯示,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在新業務增長點上也遭遇到了天花板。
(本文已刊發于8月14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