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烏實
1 玻璃窗上的蜜蜂
院子里,花開了不少,吸引了一些小蜜蜂在花叢中忙碌,偶爾也會有幾只誤打誤撞飛進房間里。它們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著急飛出去,于是撲到透明的玻璃窗上,嗡嗡的撲騰著。
面前明明什么都沒有,怎么飛不出去呢?于是,小蜜蜂更加努力震動著翅膀,發(fā)出急促的嗡嗡聲。
我把窗戶打開了一些,試圖引導它們從窗戶縫隙中飛出去。但小蜜蜂意識到了我的存在,覺得可能是個威脅,它們反而更加緊張和慌亂,更加用力地想從眼前看似一片透明的玻璃窗中逃出去。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想你也會為它們著急,因為你看到,退一步就是海闊天空,自由就在轉身之后,然而它們卻看不到,而且它們也不相信你。
我想好多朋友一定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撲在玻璃窗上的也許不是蜜蜂,是別的昆蟲,也許不是別的昆蟲,而是我們自己。
對于玻璃窗上想要逃生的蜜蜂來說,我們如更高維度的“先知”一般,以更廣闊的視角,看它此刻的遭遇。
我們看到,這只小蜜蜂執(zhí)著于舊的經驗而無法處理新的問題,而恐懼卻使它更加慌不擇路,焦急使它只看到唯一的可能性。
如果陷入對“問題”的執(zhí)著,就無法跳出問題看問題;如果不相信自己所懂得的之外還有天高水闊,就會受困于經驗的牢籠;如果不能覺察到內在局限,生活就像困在玻璃洞穴里打轉,外面看似風光無限,腳下卻是舉步維艱。
當我們看著這只玻璃窗上的小蜜蜂,我們也可以想像,如果有一個更高的視角看著忙忙碌碌、撞來撞去的我們,會不會也有相同的感覺呢?
Photo by 張笛
2 執(zhí)著于經驗,恐懼于未知
透明的玻璃,就像我們內心中自己看不見的限制性信念,這些限制性信念,組成了我們的應對模式,我們日復一日把生命的能量消耗在限制性信念上而不自知。
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這些小蜜蜂,看不見障礙的地方是可以飛過去的,而這一次沒飛過去,一定是我們沒有更用力、更努力。我們用以往的信念局限了此刻的想法和行動。
當我們執(zhí)著于對問題的對抗和糾纏,我們就處于和問題相同的層面,我們也變成了“問題”本身。
如果有人,在我們身后打開一扇門,告訴我們:你不用受限制于過去的經驗,有一些更好的路讓你獲得自由,就像穿過宇宙蟲洞而不受限于時間的束縛一樣,但是走這條路,你必須放下你的經驗。
那么,我們會有什么感受呢?我們的第一反應大多是感到害怕,彷徨于懷疑,恐懼于未知。
生活在過去的經驗里,會讓我們感到安全,即使過去的經驗是一種束縛,那也是一種“安全”的束縛。
放下束縛,就離開了習慣的“舒適”,讓我們覺得不安全,讓我們感到恐懼。這很正常。
Photo by Alexander Krivitskiy on Unsplash
我們頭腦的認知建立在過去的經驗上,我們的學習能力基于頭腦理解的羊腸小道,久而久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很難輸入可以顛覆過去認知的新東西。
這種學習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對未知事物的防御系統(tǒng)。
如果我們想要得到一些如同翻轉命運一般的改變,往往是從過往輸入方式、過往的經驗被打破開始的。
如果我們從小就生活在高墻之內——或者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井底、一個洞穴,那么我們就得到一些習慣性的認識,比如我們認為“天空”就只是井口一樣大而已,我們覺得外面的世界難以理解,無法解釋,那里太可怕了。
可能年輕時,我們痛恨過那些高墻,希望破墻而出,找到自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外在的墻,變成我們心中的墻。我們不知不覺的,也活成了墻上的一塊磚。
我們成為自己的墻,也通過控制,成為他人的墻,成為伴侶、孩子、團隊的墻。
Photo by Casey Robertson on Unsplash
控制曾經對我們有效,在無奈之中我們習慣了被控制,在“習慣”之中我們找到了“舒適”和“安全感”。
逐漸,我們從反抗控制,到變得對控制認同、對控制著迷。我們各種各樣的主動學習,大多都是為了可以進行更好的控制。即使有些人學習“放下”,但目的卻不是真放下,而是為了真控制。
我們?yōu)槭裁聪矚g控制?因為我們恐懼呀。
“恐懼”并不是一個錯誤,也不是一個貶義詞,恐懼只是一個需要我們看到和接受的內在狀態(tài)。
恐懼是一種緊縮的能量,讓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在“問題”上。
當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在“問題”上,我們往往會忽視我們還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廣闊的可能性,以及超出經驗之外的支持和愛。
想一想,在你感到不舒服的生活和工作里,你會不會傾向于把什么都看作是問題呢?在你成長過程中,你的一言一行會不會總是被某個你親近的人挑出問題?你又會不會總是焦慮于你的孩子、伴侶會有什么問題?
生活不是一系列的問題,而是一系列的奇跡。當我們不再一心撲在經驗的玻璃上、撲在問題的玻璃上,才有可能看到奇跡的示現(xiàn)。
Photo by Seth Doyle on Unsplash
3 放下阻礙,學會飛翔
會有奇跡嗎?
我們往往也相信有奇跡,但奇跡就如玻璃窗外明媚的春天,雖然在那里,可我們卻怎么也飛不出去。我們一生都活在一個玻璃洞穴里,我們在里面,奇跡在外面。
就像那首老歌:“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卻怎么也飛不高。”
外面不單有奇跡,還有夢想和向往,還有未來和愛,但這些卻遙遠如幻想。你也曾奮力飛翔,想做你所愛,想實現(xiàn)你的夢,但卻一次次磨滅在玻璃墻的限制上。
于是“外面”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即使談論起夢想也像在講一個與自己無關的笑話。有時候你通過電影、想象或別人的故事,幻想你到達那個遙不可及的“外面”,但你已不再認為你自己是可以的。
你究竟可不可以?
Photo by Marc Olivier Jodoin on Unsplash
實際上,你究竟可不可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視自己“是”那個可以的。
你視自己為玻璃窗上振翅的小小蜜蜂,你就只能在無形的限制中掙扎,看不到更多的可能,而你視自己“是”那個更大的無限可能,你就會注意到窗戶早已打開一條縫。
從小到大,經由感受、評判、觀點和經驗,我們構建了無數(shù)的內在限制,讓我們生活在情緒干擾、限制性信念和習慣性的束縛之中,并且從沒有覺察。
我們奮力想通向無限、擁抱自由,但所有的努力只是把蝸居的玻璃洞穴擴大了一點點而已。我們視自己“是”我們的身體、情緒、身份和經驗,視自己“是”所有的束縛和限制,那么,我們能做的只有稍微擴大一點點邊界,離真正的自由還遠著呢。
如果只是基于我們經驗的認知,我們能做到的就只有這些了。
但是,當我們覺察到,這個玻璃洞穴和牢籠就是我們自己所建造,那么我們就站在了更高一些的層級上,我們認為自己所“是”的,已與曾經認為的,有所不同。
Photo by Deva Darshanon Unsplash
如果有一個聲音對你說“聽我的,我?guī)阕咭粭l你經驗之外的路”,你自然會警惕和懷疑,你會覺得他是個騙子——當然他有可能真是個騙子。當這個聲音傳來時,如果你把你的力量交給他,你可能會陷入盲從和外求,而失去了自己的中心。
但你要往前走,就要嘗試超出經驗的可能性,你也不能失去自己的中心,把力量和價值依附于任何他人和權威,你只有向內,從你的內心中尋找答案。那個真正的聲音,是來自你內心的聲音,來自那個更大的“你自己”。
重要的不是別人說了什么,而是我們自己體驗到了什么。這是一個完全個人化的體驗。
當我們不對自己的體驗有所限制,不把體驗的過程限定于自己的期待,不定義和評價好壞對錯,我們就會以體驗來擴展自己的認知,并幫助自己以一種全新的獨立思考的方式,形成新的“我是誰”的經驗。
情感的限制,事業(yè)的限制,生活的限制,我們樹立起這些限制,只是為了我們以超越這些限制的方式,體驗我們是那個更大的無限的存在。
我們先是覺察不到面前的玻璃墻,被困于命運的模式,然后我們意識到自己內在的限制,開始尋找出路,此時我們與“問題”處于同一層級。
最終我們站在更高處,轉念之間,放下執(zhí)著,我們眼前并沒有什么玻璃墻,也沒有什么“問題”,那只是小我構建的幻相而已。
這條路看似遙遠難及,卻也瞬間可達。
不用等到明天,等到你有了什么條件才開始,就從此刻,清空思緒,低眉垂肩,放松下來。張開攥緊的手,深深的呼吸,讓內心的微笑浮現(xiàn),那些晶瑩剔透的答案會從心中的空白處,緩緩升起。
Photo by Tata Sakharova on Unsplash
4 今日練習
舒服的平躺。
如果你確實處于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你可以找一個草地或沙灘做這個練習。
想象自己如同躺在一片陽光明媚的草地上。
太陽明亮,直射在你的身上,你感到全身溫暖,沐浴在陽光的照耀下。
想象太陽射下三條明亮的金色光線,分別在你的眉心輪、心輪和太陽神經叢脈輪。這三個脈輪在光線的連接中,和太陽的能量緊密的連接,和太陽交互著能量。這三個脈輪也開始溫暖和發(fā)光。
你的身體和意志、心靈和愛、靈性和覺知,都充滿了太陽的能量。
你感到你似乎沿著這些光線,慢慢的向上,慢慢的向上。
你和太陽融為一體,你就是太陽,太陽就是你。
你俯視地球,地球在你的光的照耀下旋轉運行著。
你意識到你可以自由的上升,自由的下降。
在這個感受下,做三個深呼吸。
然后慢慢的下降,回到大地。
慢慢的把注意力回到呼吸。
當你覺得可以了時候,可以結束這個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