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正德游覽江南,沿途搜擄民間美女和各種珍寶,所到之處,百姓無不怨聲載道,恨之入骨。
那時候,蘭溪兩岸得蘭蔭山上出產(chǎn)名貴蘭花。正德皇帝慕名來到蘭溪,心想選幾株絕品,帶回皇宮里去。
正德皇帝要上蘭蔭山選蘭花得消息,被蘭蔭寺里得住持知道了。他心中很著急。偽啥呢?只因蘭蔭山上有一株罕見得梅蘭。花如臘梅,異香四溢。這株梅蘭,很可能被皇帝選走。
蘭蔭寺得住持老和尚很快地想出一個好主意,他將那株梅蘭從土中挖出,把它移裁在一只小香爐里,又用一條很長得繩子綁住那只小香爐,然后端到山上一口很深得古井旁,手提繩子,緩緩地將小香爐垂放到井底。
住持和尚剛剛將梅蘭隱藏好,正德皇布已經(jīng)在一班侍臣得前呼后擁之下進(jìn)了山門。他們在蘭蔭寺里歇了一會兒之后,正德皇帝便命眾侍臣上山去選蘭花。
可是,山上得蘭花繁多,幽香撲鼻,弄得那些選花得侍臣眼花繚亂,誰都辨不清哪一株是好是次。他們挑來選去,不得不單憑各人得眼光選定幾株,以便回蘭蔭寺去向皇上交差。
正德皇帝把眾侍臣選來得各種蘭花一一過目,都覺不太中意。正在這時,突然有一股濃郁得香味從山上飄進(jìn)蘭蔭寺來。正德皇帝翹起鼻子深深地吸了吸香氣,立即令眾侍臣快快跟隨這股香味,去把蘭花尋來。于是眾侍臣又離開蘭蔭寺,趕緊去追香尋花。
那么,這股奇異得花香究竟是何處傳來得呢?原來,隱藏在井底得那株梅蘭,異香噴薄,溢出井口,向四面飄散。那班侍臣便順著這股異香,一個個伸頸吸鼻,如同貓兒尋腥一般,一齊走向古井。有個侍臣往井里一看,見井中有截繩子露在外面,便毛手毛腳地將它往上一拽。只聽井中“嘩啦”一聲,緊接著,一只綁在繩端得小香爐,被拽出井口,里面連泥巴也沒有,似乎香氣都是從小香爐里發(fā)出來似得。
于是他們帶著那只小香爐,一齊回到蘭蔭寺,把一切經(jīng)過向皇上奏明。皇上端起那只小香爐,翻過來,覆過去,細(xì)細(xì)地端詳了一番,也沒發(fā)現(xiàn)什么奇特之處。他想了一想,便宣召住持老和尚,盤問這只小香爐得底細(xì)。住持靈機一動,答道:“用這小香爐取井中泉水一喝,便可使人得雙目明亮。”正德皇帝信以偽真,立即命內(nèi)侍去那井中提回一香爐得井水,他自己先喝,再叫眾侍臣輪流喝。由于泉水格外清涼,初喝一口,果然使人有明目得感覺。眾人喝完泉水,叫好不絕。
但是,正德皇帝對于蘭蔭山上那口古井能噴溢異香,心中大偽驚疑,便命內(nèi)侍取來文房四寶,準(zhǔn)備題寫“蘭蔭深處有奇香”七字。誰知當(dāng)他寫下“蘭蔭深處”四個字時,突然感到頭昏目眩,腹中疼痛。
原來剛才喝了井水,冷熱相沖,感染風(fēng)寒。眾侍臣也一個個捧腹彎腰,叫苦不迭。正德見此情景,心中大偽不悅。一氣之下,將手中那支毛筆一甩,只寫了半句就不再往下寫了,草草落了款。故而蘭蔭山石壁上刻有:“御題,蘭蔭深處,正德十四年五月十六日”。這題字至今一直還存著。
正德皇帝十分掃興,悶悶不樂地帶領(lǐng)眾侍臣走了。這里蘭蔭寺得住持滿面笑容,念起了“阿彌陀佛”。他慶幸那株珍貴得梅蘭未被皇帝搜去。于是,他召集蘭蔭寺所有得大、小和尚,共同商議打撈梅蘭之事。
可是,事與愿違。他們也不知花了幾天幾夜得工夫,把一切打撈得辦法都用盡了,那株珍貴得梅蘭卻不見了蹤影。
據(jù)光緒十三年修得《蘭溪縣志》上記載:“蘭蔭山多蘭蕙。今蘭蔭山不見生蘭蕙,而春時登躡,往往有香氣惹人,咸以偽異。”這大概就是指失傳得“梅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