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家長怎樣用哲學”系列
價值論
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看他取得什么。
--- 愛因斯坦
四、貢獻要大于享用
——人的價值……
吃香蕉的故事
我的表哥是一個又黑又壯的孩子。他比我大3歲,他比我干的活多多了,因為他是農村孩子,我是城市孩子。我們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他能真正見到,而我只能從書上見到,不能真正見到。有一次二舅媽買來一掛香蕉,我的表哥說:“小霄,我們一個一個的吃。”說完我們就一個人拿了一個。哥哥把別的香蕉放在柜子里,然后去地里干活了。我偷偷的打開柜子,一個接一個地吃,吃得還剩一個才去玩,這時哥哥剛好回來,一看柜子里還剩一個,哥哥并沒有說我,可我心里也很難受。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應該心里有別人。
——某小學四(1)班學生小霄
雖然沒有人責備這個孩子,但是他“心里也很難受”,這就是他的自尊自愛心在起作用。自尊自愛心內在地包含著自重。所謂自重也就是一個人要知恥,不要自輕自賤,這才是人的道德的最大動力。
教師應該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孩子的自尊心。
個人對自我價值的享用——享受自尊自愛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能夠十分準確地使用一些極有分量的話,例如:對人最高的評價是“他懂得自愛”;最刻骨的批評是“這個人自賤”;最誠懇的期求是“要自重啊!”。為什么所有這一切都涉及“自我”呢?看起來,人們對自我價值的享用,就是享受自尊自愛的生活。
正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兒童的尊嚴是人類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潛在的力量”。愛精神道德的自我,指的是維護、熱愛和追求自己的價值和尊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自尊心。自尊的需要是非常普遍的,如果說自衛是著力強調對自己物質權利的維護的話,那么,自尊則更多地強調對自己精神權利與義務的維護和尊重,“自尊心就是個人的價值判斷” 。
而自衛、自尊是對自愛的維護。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有一種細微而嬌嫩、堅強而勇敢、摸不著而又不屈不撓的概念—人的個性尊嚴”。 “人應當有尊嚴地去活著,勞動著,享受你有權使用的物質財富,有尊嚴地去感受歡樂和痛苦。”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孩子的自尊心,要仔細觀察他對自我價值的貢獻,要認真理解他的自我價值的享用。尊重他的自我價值,才能激發他的人生追求,才能使他獲得真正的、持久的動力。
小建議
人的價值表現在貢獻和享用兩方面。然而,每個人只有貢獻大于享用的人生,才能夠寫好自己的歷史,一輩子過著自尊自愛的生活,體驗到真正的幸福。
面對當今浮躁的社會,教師要想引導孩子們擁有這樣的人生,首先自己要勇于鍛造這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