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網財經8月19日訊(發文人 張明江) 8月份以來軍工板塊急速升溫,新能源板塊漲勢則戛然而止,市場擔憂市場風格再度轉換。
新能源板塊自去年8月份以來一直是市場熱門,2021年新能源板塊爆發再度將多只權益類基金年度漲幅拉至100%以上,不少投資者2021年以來陸續“上車”。但8月份以來新能源板塊全線回調,投資者擔憂情緒爆發,而基金經理則認為,板塊調整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長期仍堅定看好新能源板塊。
新能源主題基金凈值全線下跌
8月份以來市場熱門板塊再次輪換,低迷了數年的軍工板塊漲勢驚人,相關主題ETF及制造業主題基金8月份后凈值普遍大漲,而新能源板塊則開始全面調整,新能源主題ETF及稀土主題ETF周跌幅均超5%。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8日,3只稀土主題ETF、2只電池主題ETF周跌幅已超6%,而周跌幅超5%的ETF基金中,除兩只醫藥主題ETF外,其他基金均為新能源主題ETF,醫藥和稀有金屬主題ETF跌幅僅次于新能源主題ETF。
另據數據顯示,截至8月18日,絕大多數新能源主題ETF近一個月凈值漲幅也跌至2%以下,個別新能源主題ETF近一個凈值漲幅已經轉負。
而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周跌幅最大的主題基金均為新能源主題基金和醫藥主題基金,其中一只主動權益類新能源主題基金近一周跌幅已經接近8%,而新能源板塊調整,部分重倉新能源板塊個股和主題基金的網友擔憂情緒越來越重。
調整難得 基金經理長期仍堅定看好新能源板塊
但基金經理認為,新能源板塊自去年8月份后已經狂飆了整整一年,這一波調整因此顯得十分難得,投資者也可以回歸理性和客觀。
長盛基金孟棋認為,7月份各路資金紛至沓來,新能源板塊估值快速上升,情緒較為亢奮,與傳統周期及消費行業的估值拉開了巨大的剪刀差。而實際上三季度是新能源的傳統淡季,許多的材料瓶頸等待解決,很多的新技術等待數據落地。而股價遠遠跑在基本面前面,基礎并不牢靠,本身存在整固的必要;加上一些融資減持壓力以及電車事故、海外調查等風險因素的出現,板塊出現了久違的調整和分歧。我們認為這樣的分歧調整非常的健康,有分歧才更有空間。新能源板塊經過一段時間和空間的調整,我們從之前的無處下手到重新發現機會在一天天增多。隨著傳統周期及消費行業估值的修復,筑好了整體市場的底層基礎,新能源板塊的安全按邊際也將隨之提升,獲得重回舞臺的機會。
從產業上來看,三季度要落地的工作還很多,特別是鋰電池部分原材料的瓶頸的解決,整車芯片問題的環節,自主品牌新車型的落地;而光伏行業更是需要靜待上游原料的產能瓶頸問題,以及TOPC和HJT技術最新的量產數據。我們認為,只有炎炎夏季做好防暑降溫,積蓄力量,解決材料瓶頸問題,才能打好金九銀十旺季的硬仗,從而奠定全年業績,并進一步展望明年。
博時基金新能源投研一體化小組組長郭曉林認為,新能源行情從去年就開始了,年初經歷了一波下調,為什么這兩個月又很快漲起來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是從年初以來每個月,我們看全球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每個月的同比增長都是非常快的,而且在國內還是會維持環比持續生長的態勢,直到7月份,雖然數據上環比沒有繼續增長,但是同比還是比較高增長的數字。第二,從最近發布的一些企業的中報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車行業產業鏈的公司可以用“爆表”兩個字來形容,業績增長都很大。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今年這個行業確實是兌現了去年的預期,持續的高增長加上各種政策,包括歐洲持續還在強化推行碳中和的目標,我們認為新能源汽車取代傳統的燃油汽車已經是非常確定的趨勢。從科技行業歷史上來看,一個新的技術趨勢起來之后,基本上不會再重新的顛覆回去。
“鋰”成為最近市場上的一個熱門,郭曉林解釋,一個元素如果想成為好的能量載體,就要有盡可能小的體積和重量,對應的即是原子相對質量要小,得失電子能力要強。什么樣的元素會符合這樣的要求,像元素周期表中前幾個氫氦鋰鈹硼碳,只有氫和鋰是最適合的,他們又正好是元素周期表前兩個元素,所以你會發現氫燃料電池,氫能也是一直被大家討論的話題,除了氫之外最好的元素就是鋰了,鋰的好處是鋰在地球上的儲量是足夠多的,她只是開采上有難度,她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代的能源金屬。現在所有的新能源汽車無論你看哪條技術路線,無論你講磷酸鐵鋰還是三元電池還是未來的固態電池,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用鋰的,所以鋰肯定是一個重要的能源金屬。
對于“鋰液提”行業的成長空間,郭曉林認為,鋰資源存在的形式一般是兩種:一種是礦石里,在礦山里把她挖出來。另外一種是鹽湖鋰,用吸附法或者萃取法等各種各樣的化學的方法進行分離,把鋰資源提取出來。但是無論是鹽湖或者是礦山,開采都是有一定難度的,比如說環境資源的制約等。所以這里面擁有一些比較好的鋰資源的公司,我們看到我國企業在過去幾年里一直持續的在尋求鋰資源的布局,只要他們的成本足夠低,我覺得她未來是可以享受到這個行業持續增長的。
對于新能源板塊投資,郭曉林認為,新能源產業鏈我們分開講,比如說我們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個是新能源汽車,一個是光伏。汽車產業鏈我們一般比較關注兩種,一種就是有長期的alpha競爭力的公司,比如說她有比較強的技術壁壘,技術上明顯領先競爭對手,比如說電池領域有些公司是符合這樣的標準;第二種是做材料的,她的材料一般來講偏向大宗品,她的優勢是明顯產業鏈一體化,通過一體化做出了比較明顯的成本優勢的企業,這是我們比較看重的兩個長期的邏輯。中短期來看,因為新能源汽車是制造業,以鋰和鈷為例,制造業有個特點是產能需要時間去建設,產能的投放和需求的增長不可能完全精確的匹配,所以我們會去尋找當前時間行業中哪個環節供需最好,或者競爭格局變好的。投資這樣的環節相對來講會獲得更多的超額收益。
郭曉林認為,光伏方面,今年光伏的上游原材料硅料漲了很多,所以把整個產業鏈的利潤都吞噬掉了,所以今年我們去投光伏會找一些不太受價格影響,不在光伏主產業鏈上,比如說光伏用到的電池組件中的一些輔材,像膠膜、逆變器等今年表現比較好,因為他們不受下游原材料的價格影響。但是如果拉長時間看,我們覺得這個行業最重要的投資邏輯其實一直是降價、降本,因為光伏行業不同的需求,她的終端客戶是電站,電站關注的就是成本問題,所以這個行業中長期來講是要看技術如何驅動這個行業成本下降,所以我們會去找能夠推動新技術發展,把成本降下來對應的公司。
(責任編輯: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