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子日。是的,世界上還有一個節日專為挨過打的孩子在發聲!在我國,不少家長的“動手理念”是,孩子不打不成器。打打打,罵罵罵,以摧毀一個孩子的手段,怎能教養出一個心里有愛眼里有光的孩子?比起孩子,更應接受教育的是動輒訴諸粗暴管教的父母。不靠打罵,怎么教孩子?分享一些“溫和而堅定”的教育心得。
No.1
兒子大了,看樣也喜歡音樂,把周杰倫、杰克遜的海報,貼得滿墻都是。我沒有去干涉,甚至從中看到自己,不要說青春時節,即便歲數不小,依然干過類似的事情,甚至更加瘋狂。
他是生命中的主角,我與他的母親不負責編寫他的劇本,只想做一個稱職的觀眾和欣賞者。
作者丨白巖松 出自《幸福了嗎?》
No.2
還記得你小時候吃藥的細節嗎?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給你講道理,最終讓你滿噙著淚水,自己張嘴把藥吃下去。我們甚至未曾捏著你的鼻子灌過一次。我們更是一次也沒有打過你。沒有訓斥過你。你當然做過錯事,可我們除了認認真真地和你討論是非曲直,從來也沒有強加給你任何你尚未理解的東西。
女兒,說老實的,你老爸老媽為你感到驕傲。驕傲的絕不是世俗的所謂成績與名次,而是你的尊嚴感并沒有被摧毀,你不會蠅營狗茍察言觀色活得委瑣而可憐;你的個性沒有泯滅,你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活得圓滑而壓抑。你維護著自己的尊嚴和個性,又懂得尊重別人的尊嚴和個性。這是一種健康、健全的人格。
作者丨陳建功 出自《致吾女》
No.3
父母常常以為小孩子是沒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隨意地大聲呵斥他們,為了一點小小的過錯,嘮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場合,有什么人在場,只顧自己說得痛快,全然不理會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
以為只是良藥,再苦澀,孩子也應該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說明對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力。
能夠約束人們不再重蹈覆轍的唯一韁繩,是內省的自尊和自制。她的本質是一種對自己的珍惜和對他人的敬重,是對社會公有法則的遵守服從。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在無窮心理折磨中喪失了尊嚴,無論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專業,心理的陰暗和殘缺都很難彌補,人格將潛伏下巨大危機。
作者丨畢淑敏 出自《附耳細說》
No.4
做父母做得怎樣,最能表明一個人的人格、素質和教養。
所謂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當作寵物或工具,而是視為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愛他疼他,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著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父母與孩子之間要有朋友式的討論和交流的氛圍。正是在這種氛圍里,孩子便能夠逐漸養成基于愛和自信的獨立精神,從而健康地成長。
有一些正經的父母,自己十分無趣,看見孩子調皮就加以責罰,聽見孩子的有趣話語也無動于衷,我真為他們的孩子感到冤枉。在干旱的沙漠中,孩子的智性花朵過早地枯萎了。在沉寂的悶屋中,孩子的靈性笑聲過早地喑啞了。如果一個孩子天賦正常卻不會幽默,責任一定在大人。
作者丨周國平 出自《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表明一個人的素質和教養》
No.5
我——我們大人——平常的舉止,總是謹慎,細心,端詳,斯文。例如磨墨,放筆,倒茶等,都小心從事,故桌上的布置每天依然,不致破壞或擾亂。因為我的手足的筋覺已經由于屢受物理的教訓而深深地養成一種警惕的慣性了。
然而孩子們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搗亂我的秩序,破壞我的桌上的構圖,毀損我的器物。他們拿起自來水筆來一揮,灑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點;又把筆尖蘸在漿糊瓶里。他們用勁拔開毛筆的銅筆套,手背撞翻茶壺,壺蓋打碎在地板上……
這在當時實在使我不耐煩,我不免哼喝他們,奪脫他們手里的東西,甚至批他們的小頰。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繼之以笑,奪了之后立刻加倍奉還,批頰(指打耳光)的手在中途軟卻,終于變批為撫。
因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們的舉止同我自己一樣,何其乖謬!
作者丨豐子愷 出自《兒女》
No.6
但愿你脾氣好,萬萬不要像我,要以我的壞脾氣作為你的警戒。我最怕在這方面給你不良的影響。
你要是能不讓爸爸的缺點在你身上發展,便是你對爸爸最好的報答,也是對你的下一代盡了很大的責任。
作者丨傅雷 出自《傅雷家書》
No.7
我們幼兒園有這樣一個家庭,爸爸非常嚴厲,說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親很柔和,習慣遷就孩子,大概這就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然而,這個孩子問題很多,在父親面前極其乖順,對父親任何要求立即執行,即使有些要求過于嚴苛。而在母親面前,極其固執,母親說什么,他基本不聽,為所欲為。所以,他是否聽話,完全取決于父親是不是在場。
這些父母不清楚,對待孩子最好的態度是“溫和而堅定”。
拿出耐心,溫和地對待孩子,和孩子建立關系,讓孩子對你有親近感。
同時,內心要非常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堅定”是一定要長期執行的要形成習慣,有底線,就要一直堅持這種原則和底線。孩子可能因為不愿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滾,也可能因為沒冰棒吃哭兩三個小時,只要你下了決定,就不管他怎么做,把你的決定堅持下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的內心始終有原則,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的大人。因為他知道,耍賴哭鬧都沒用,該做的始終要做。
作者丨一念 出自《請溫和堅定地對你的孩子吧》
No.8
記得臨出嫁時,父親叮嚀我說:“不要去責備你喜歡的人。”
我體會到,那話里明明白白地包含了父親的信念。父親正是用這種方式充分給別人自由。我剛進小學時,不喜歡有規律的生活,常常逃學,母親讓父親押送我去學校,父親則不。他讓我申訴逃學的理由,我斷斷續續地說,在家好,下雨天能收集雨水,平時能喂養小鳥,能用面粉團捏有趣的小丑。父親說,那你就天天在家吧。但是,一個星期,我在家呆膩了,逃也似的飛奔學校而去,很快就成為發奮的學生。至今,我常常會后怕,假如父親當年強拽我去學校,我也許會永遠厭倦讀書的。
作者丨秦文君 出自《吾父之愛》
No.9
做了母親之后,我終于知道:可愛小天使會當街打滾,無理哭鬧;會一整天不吃東西,或無節制吃到胃痛;會努力將小手指塞進電源插座,試圖替自己充電。
我化身搶險隊員,東撲西救,疲于奔命。我不懂:鉆石也不過58個切面,幼兒為何會有一千種莫名其妙的行為?
我撥通母親的電話,歷數女兒的種種頑劣,并哽咽發問:“同樣做母親,為何您遇見的是玫瑰,我遇見的是刺?”沉吟片刻,老人家溫柔回應:“你四歲時玩火,差點燒掉整個家;五歲時藏在屋頂睡覺,讓家人哭著尋找一夜;到了七八歲,拒絕聽大人的任何意見……”握著話筒,我的汗涔涔而下。
母親說:“刺,也是玫瑰的一部分。”
童年的我們,也曾這樣敏感,可一旦長大成人,立刻忘了當年的純情癡意,只以大人之心測“小人”之腹,無端加以制止。童心,本來就是純白而柔軟的。請允許孩子哭,允許孩子笑,允許他們以最自然的方式長大。
作者丨劉繼榮 出自《和你一起,我不怕老去》
封面圖丨視覺我國
配圖丨德國插畫家 Lara Paulussen
內容丨央視新聞整編
制圖丨孟祥龍
??
愿天下挨打的小孩,
少一點,再少一點!
爸媽因為什么事打罵過你
郁悶的話 點擊【寫留言】倒倒苦水
監制丨李浙
編輯丨王若璐 校對丨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