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他們甘當人梯,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他們甘當鋪路石,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他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們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他們就是中華民族“夢之隊”筑夢人——教師。
在全國第37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濟南市也評選出了40名教書育人楷模,其中10名教師獲評“2021濟南最美教師”。為此,大眾網·濟南與濟南市教育局聯合推出大型系列新聞報道:《桃李芬芳:專訪泉城40名優秀教師》,用文字記錄他們的生活和工作。謹以此,獻給所有奮斗在教育崗位上的老師們。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肖陽 濟南報道
在濟南舜文中學有這樣一位老師,她是全校唯一一名化學教師,也是唯一一名連續八年奮斗在初三的教師;她帶領學生創新實驗,獲得“全國實驗教學能手”稱號;她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探索電子書包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獲得山東省創新案例一等獎;她勇挑學校重擔,分管初三工作……她就是張儀軒。
快速成長,用每堂課的自我反思贏得學生認可
2013年,張儀軒從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加入了市中教育的大家庭,用堅定的步伐在教書育人這條漫漫征程上邁開了自己的第一步。
初入校門,她便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迷茫,當被告知她是全校唯一的一名化學教師時,她便知道自己沒有時間慢慢成長,而需硬著頭皮思考對策。沒有集體備課,沒有求助對象,她面對的是一間化學實驗室,一幫從未接觸過化學的孩子,一個人的化學組。空蕩蕩的化學教室并沒有使她退縮,每次備課,她都研讀教材,勤查資料,盡全力做到一絲不茍;沒有同學科的老師聽課,她就在網上認真研究優秀課例,上完晚自習的學生離開,燈火闌珊;一個人的化學教室,燈火通明,她仍在伏案疾書。
她始終認為“反思”是一位新老師能否快速成長的關鍵所在。每節課后,她都會用這樣的幾個問題去反思自己的教學:這節課,和學生互動得如何?對重難點的解釋,還有更恰當的角度嗎?這節課的實驗設計有趣而合理嗎?這節課中最難忘的一個細節是什么?這節課最大的遺憾是什么?如果重新來教這節課,哪個地方最值得改進?她在自己的備課本扉頁上寫了這么一句話:反思的深度,決定著教學所能達到的高度。
生動有趣的化學實驗是張老師的獨門法寶,一個個有趣的實驗讓孩子們體會到了化學學科的魅力。滴水穿石,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優質課比賽中,她越來越從容自信了,收獲了越來越多的認可,課堂教學評比中獲“一師一優課”部級優課,在全市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中獲一等獎。
自我提升,率先將“電子書包”引入化學課堂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多年教學中,張老師一直注重自我學習提升。除了對課本知識的深入研究,她也努力做到觸類旁通,增加知識的寬度。空閑時間,她總是捧著專業書籍,將所學所想都融入課堂,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科素養相結合,滲透到教學的每個環節中。
課下,她總是在不斷思考,究竟怎樣的教學方式才能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化學的魅力。于是,她開始不斷研究全國上下的優秀案例,結合自己的理解,創新性地組織了一系列如“自制家庭滅火器”、“尋找生活中的酸堿指示劑”、“凈水有妙招”等活動,在讓學生感受學科魅力的同時,她也在不斷成長和進步。
為了實現更精準的教學把控,張老師堅持“減負·提質·增效”,她大膽地把“電子書包”引入化學課堂,結合微課程等信息技術打造智慧課堂。超前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收獲、有進步。張老師的資源庫里有百余節自己用心制作的微課,課前她向學生發布預學資源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上學生小組合作、解決問題;課下她利用電子書包的數據診斷功能實現對每一個學生的精準輔導。
“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她持守心之所向,一路向陽前行。對待教育,她愿“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以孜孜奮斗換得“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