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大家匯報一下我跑步的成績,今年以來,我已經跑了100公里了,單次跑步最遠距離達到了5公里,平均配速每公里6分鐘多。這其實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成績單了。所以我并非什么跑步大神,在跑步方面我頂多算是新手,還有很多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
但如果你了解我的過去,這份成績單對我而言,已足夠優秀。
過去的我很討厭跑步,尤其是長跑,對過去的我來說,超過400米的跑步我都已經很難接受了。在我的印象中(除去今年以來的跑步),我所參與過的超過400米以上的跑步活動是屈指可數的——中考時體育加試,男子要測1000米跑步,當時我在我們班的成績是倒數,還因此扣了我不少分;后來在高中參加過兩次3000米長跑,也是被迫參加,原因讓我哭笑不得,因為我酷愛打籃球,就被別人以為我的運動能力出色,參加長跑也定然能取得好成績,結果,我的第一次3000米長跑就“幸運地”取得了倒數第二名的“好成績”(倒數第一中途退賽),而第二次3000米長跑,我壓根沒完成。
以上,便是我在這之前所有長跑史了。
然而就這樣的經歷,卻也讓我開始慢慢喜歡上跑步,我的想法是,它是和寫作同等重要的事。在文學手法中,有一個手法叫做“動靜結合”,往往運用在寫景手法里,就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和靜態,以靜為主、以動襯靜,以此來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于我而言,寫作便是“靜”,我需要靜下心來才能寫出更好的內容,而且寫作也是我最主要的事情;跑步便是“動”,因為我寫作需要經常坐著,這就需要我用跑步等運動來緩解身體因為久坐而造成的種種問題。所以我覺得,寫作與跑步,就像“動靜結合”一樣,缺一不可。
啰嗦了許多,接下來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跑步的這些日子里,做了些什么、收獲了些什么、以及一些經驗。為了讓層次更加合理,我將從跑步前、跑步中和跑步后三個方面向大家逐步分享。
I.跑步前
很多事情是不能一上來就直接開始做的,就像跑步,做好一些準備工作,為接下來自己能漸漸愛上跑步做好鋪墊,否則,它很有可能會成為你厭倦的根源。
1、思想準備
你或許會問:“跑個步而已,還需要做什么思想準備嗎?直接跑不就行了嗎?”其實過去的我,也是這樣認為,以為跑步只要開始去跑,就能讓自己堅持跑下去。但隨著這些年我對自我成長方面的研究,我漸漸發現,不只是跑步,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都需要做好思想準備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認清并接受自己當前的實力。跑不了長跑,并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沒有人能夠在一開始就擁有傲人的體力。就像我所在的小區,有一個經常跑步的小姐姐,她每天跑步至少5公里,但這也是她經常跑步才能夠達到如此水平。自己當前的實力很弱,這沒什么關系,只要堅持跑,慢慢地增加難度,自己也能夠達到很強的水平。怕的就是,要么太自卑,沒有勇氣跑,要么太自負,覺得任何人都比不過自己,又不愿意跑。
再者,要有長期主義。任何事情,如果你沒有長期主義的打算,都是會半途而廢的。跑步也是如此,一開始跑步其實是很痛苦的,尤其是一個人跑步,要面臨的心理斗爭和身體斗爭更多,所以大多數人往往停在了“一開始”。就像寫作一樣,一開始寫作也是很痛苦的,有時是因為坐在電腦前一兩個小時還寫不出一個字來,有時是因為自己的寫作沒有任何收入……但無論跑步還是寫作,都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并且也需要逐步增加難度,這周跑1公里,下周就奔著1.5公里去跑,慢慢地,才能真正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高度。
還有一點,便是為痛苦做好心理準備。正如上面所說,“一開始跑步是很痛苦的”,你可能會面臨的痛苦有——喘不過氣來、沒有斗志、孤獨、差距等——而這些痛苦,也會隨時讓你停下來。就比如差距吧,其實有不少人喜歡跑步的,也有不少人跑步的能力是很強的,就像我這邊小區里,有的人跑10公里以上,還能做到配速在4分鐘/公里,相比我的6分鐘/公里,也最多只能跑5公里,這明顯就有很大的差距,有時我也會很羨慕他們,甚至會有些嫉妒和自卑。所以這些都是要提前做好的心理準備。
2、目標計劃
做一件事情,如果沒有任何目標,那么我們將很難持續下去。就比如我寫作,如果我只是隨便寫寫,而不給自己定任何目標,那么我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打了一針安慰劑——“我可以做這件事,也可以不做這件事。”——因為這件事沒有目標。
跑步也是如此,沒有目標和計劃的跑步,是堅持不了多久的。就以單次的跑步舉例,我在過去的跑步過程中,我就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當我不給自己定任何距離或時長的目標時,我跑到兩公里的時候就感覺很疲憊,而且會就此停止跑步;但當我給自己定了至少三公里的目標時,我就很容易跑到三公里以上,而我跑過的兩次五公里,也都是給自己定下了五公里的目標。這在以前是我根本不敢想象的距離。
但目標也并非是隨意制定的,在思想準備中我就說到了,“要認清自己當前的實力”。比如在我一開始跑步時,我也就一公里的實力,超過一公里就難以呼吸了,但如果那時我給自己定了三公里甚至五公里的目標,我不僅完不成,而且會給自己很大的打擊。當我們太高估自己,而在實踐中又達不到那種高度時,就會給自己造成嚴重的打擊。這種打擊,也會讓我們隨時放棄。
所以對于制定目標,我有幾點建議:
3、身體準備
思想上有準備,身體上也要有準備,我們并非隨時都適合跑步,倘若你感覺到身體不舒適,休息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對于身體上的準備,有以下幾點:
首先,要確保自己身體有足夠的精力,這需要我們有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飲食,只有在這種前提下,我們的運動才能起到正向的效果;
其次,要確保自己身體狀況良好,如果有一些小小的感冒,或者腿部關節疼痛,那么就應該多休息,此時跑步只會加重病情或疼痛感;
再者,也不建議吃刺激性的東西,比如說太辣的食物,經我個人親測,每次我吃辣的東西后,再去跑步就會使不上勁來,而且肚子里會感覺很不舒服;
還有就是,跑步之前,不應該吃太多東西,跑步應該在飯后一小時后進行,如果你吃得過多而感覺撐得慌,那么就應該將跑步時間更延后一些;
另外,在跑步之前,也要記得做好充足的熱身準備,這一點很重要,我以前每次跑步都會以“岔氣”結束,后來我通過學習才發現,就是因為熱身不足才導致“岔氣”的。
雖說這些都是我們平時時常聽到的建議,但很多人在做的時候卻很難做到,以至于到了跑步的時候跑不動,就會誤以為是自己體力的問題,其實,更多的問題則是在身體方面的準備。
正如《禮記·中庸》中所言:
4、工具準備
關于工具的準備,大家做一個參考就好:
有一套舒適的運動裝,最好是兩套,可以替換穿;
有一雙舒適的跑步鞋,不建議穿休閑鞋、板鞋、籃球鞋等跑步鞋以外的鞋子進行跑步運動,因為其他鞋子會增加受傷的風險,在選購鞋子的時候,也要根據自身需求和鞋子屬性選購,比如有專門的慢跑鞋和快跑鞋,慢跑鞋一定是不適合參加快跑運動,這會影響速度;
有一個可以記錄的軟件,比如keep或咕咚,或者其他軟件,選擇一款自己喜歡的軟件即可;
或許還需要一些輔助的工具,比如手機腰包或臂包,這可以讓你更加專注于跑步。
其他就無需準備更多東西了,沒必要準備更多花里胡哨的東西,有時你會發現,自己準備了很多東西,卻都沒派上用場,甚至不愿意跑步了,那豈不是白準備了。所以,多花點心思在心理和身體方面的準備,才能更好地跑步。
II.跑步中
人們都說:“萬事開頭難!當邁出第一步后,接下來就簡單很多了?!蔽也⒉贿@樣認為。
其實很多事情,在一開始去做的時候,都是有些痛苦的。就以跑步為例,我相信沒有多少人一開始會喜歡跑步,因為當自己還沒有習慣于跑步時、在自己的體能還未達到一定程度之前,跑步對于我們而言就只有一種感受——累。既然“累”,為什么還要跑步呢?因為適當跑步的確有益我們的身心健康。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緩解這種累。在跑步過程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我們的跑步,我將它分為兩個方面——跑步本身的因素和跑步之外的因素。
1、跑步本身的因素
隨著跑步次數多了,我也漸漸掌握了一些跑步方面的技巧,而且也漸漸改正一開始跑步會遇到的些許問題。比如我在一開始跑步的時候,呼吸是最大的問題之一,因為我從小肺活量就很差,一直到去年,我的肺活量也沒有多大的提升,我也特別討厭長跑。而我在跑步的時候,我就發現我的呼吸是有很大問題的,還沒跑幾百米,我就已經上氣不接下氣了,而且很難繼續跑下去。
所以就像這呼吸一樣,如果呼吸方法是錯誤的,也會影響跑步——原本你可以跑兩公里,因為錯誤的呼吸,可能只能跑一公里。
跑步本身的因素,我覺得有四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首先,呼吸。這是剛剛說過的,那么跑步正確的呼吸方法該是怎樣的呢?根據我在網絡上搜集到的答案,以及自己的嘗試,“每2-3步一呼、2-3步一吸”這種呼吸節奏,會讓我跑步感覺更加輕松。當然隨著距離的增加,想要保持這種呼吸節奏是很困難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練習、不斷跑步。
其次,姿勢。跑步也是需要正確姿勢的,我也見過一些人跑步彎腰駝背的,這會很容易導致脊椎受傷。正確的跑步姿勢,從頭到腳都要保持一個很正常的姿勢——頭部保持水平、目視前方;挺胸收腹,身體保持直線;手臂前后擺臂,帶動身體;大腿帶動小腿,減輕膝蓋壓力;腳步落地做好緩沖,不可太僵硬……其實說這么多,關鍵還在于自己的實踐,倘若你跑步過后,一些關節處感覺到疼痛,那很有可能是姿勢造成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問題),這時你就需要注意并反思了。
再者,節奏。在呼吸方面,就說了和節奏相關的東西——“每2-3步一呼、2-3步一吸”——這是呼吸的節奏,呼吸的節奏也是跟隨步伐的節奏,但如果步伐的節奏亂了,呼吸的節奏也會變得亂起來。我們不必為了追求速度而讓自己步伐變得很快,但我們應該保證,起碼在初期跑步時要保證,步伐是有節奏的,且保持住這個節奏。一旦步伐亂了節奏,就會打亂呼吸節奏,那我們就很難跑更遠的距離。我還建議大家,在離跑步目標還剩幾百米的時候進行一次提速,這個方法會讓我們在以后的跑步中越跑越快。
最后,注意力。我在一開始跑步的時候,用了一種方法,來試圖緩解跑步的痛苦——聽音樂。這種方法,就是為了轉移一些注意力到音樂方面,意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跑步目標。但后來我發現,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它不僅不能緩解痛苦,也不會讓自己的跑步能力更進一步。因為在試圖轉移注意力時,我們就在無形中告訴自己:“跑步是痛苦的!”所以,保持注意力,是跑步的根本。這就像我們工作學習一樣,如果我們不能在工作學習時保持專注,那么我們的工作效率或學習效率一定會很差。跑步也是如此,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專注于跑步本身、專注于跑步時的地形、注意自己的身體和大腦的反應、注意自己的姿勢和腳步,以及自己完成目標時的感覺,慢慢地你就能從跑步中感受到快樂,以及從跑步中收獲真正的好處。
2、跑步之外的因素
除了跑步本身的因素,跑步之外的因素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跑步。
聲音。就像上面“注意力”中說到,聽音樂可以轉移注意力,但也會因為注意力不集中而影響跑步效果。但是,有些聲音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我經常在小區里跑步,但是有很多跳廣場舞的人,他們開的音樂聲音是很響,而我又不能隨意將它關掉。對于這種外界聲音的干擾,想要做到專注就更難了許多。有兩個應對方式可以選擇——要么選擇沒有聲音干擾的跑步路線,要么就強化自己的專注能力——如果你覺得自己能做到專注,那么這些外界的聲音干擾就不成問題。
觀眾。假如我們是在進行比賽,就一定會有觀眾,但是我們平常的跑步,很難有觀眾。但我也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當我跑步時,遇到了行人或者散步的人,我身體的能量會突然增加,即便那個人根本不會注意到我,而我內心卻有一個聲音在告訴我:“不能在別人面前出丑?!薄m然這是有一些虛榮的心理,但我覺得我們卻可以利用這種心理,提升自己跑步的能力。我們就可以找一些有行人散步的路線進行跑步(但也不要是太多人的地方),把他們作為自己內心的觀眾,以此來激發自己身體更多的能量。就像我寫作一樣,我也會時常告訴自己:有人在關注著我,為了這些關注的人,我也要用心寫好每一篇文章。
路線。對于經常走的路,我們會有這樣夸張的說法——閉著眼睛也能走過去。但如果我們從未走過一條路,我們就需要注意很多。對于我們跑步來說,盡量不要跑不熟悉的路線,尤其是夜跑,如果突然遇到有臺階或者不平坦的道路,這會增加受傷的風險。如果下過雨,也需要注意哪里有水坑,避免自己受傷。所以在跑步之前,也需要做好踩點工作,讓自己的跑步之旅更加順暢。如果是跑圈的路線,不妨先走上一圈,讓自己熟悉熟悉路線,順便也起到熱身作用。
注意力。為什么這里又說了一遍注意力呢?這里的注意力和上面說的注意力是不同的。我在跑步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如果我的注意力特別聚焦于“終點”的話,我會跑的特別難受。因為我也習慣于用軟件記錄自己跑步的距離和時間,但在一開始跑步的時候,我會在跑步過程中時不時拿出來看一下,看看還剩多遠的距離,而且看得越頻繁,我的內心就會越浮躁,內心中會有一個聲音——“怎么還有那么遠!”——這個聲音會讓我越來越沒有精神跑下去。所以后來,我就將這個破習慣徹底改掉,而是將注意力放在跑步本身,比如多關注自己的呼吸、節奏等。其實就像我們工作生活中一樣,過度專注于還未達成的目標或結果,只會讓我們失去更多,把握當下很重要。
跑步的過程,在一開始必然會有些痛苦,但只要我們能堅持下去,這種痛苦就會慢慢轉變為舒暢,并會為我們的身體和生活帶來更多益處。
III.跑步后
今天的跑步目標完成了,并不意味著跑步結束,在停下跑步后,我們還需要做一些善后工作。
1、跑后基本工作
拉伸。跑前熱身,是為了防止身體不適,降低受傷風險;而跑后拉伸,則是為了緩解身體肌肉的僵硬,也防止身體在第二天過于疲勞和疼痛。
水分補充。這一點就無需多說了,畢竟跑步會讓我們出很多汗,水分的補充很有必要。
保暖工作。如果是冬天跑步,在跑后也要及時做好保暖工作,如果感冒,可就不好了。
2、總結反思
總結反思的目的,在于找出自己跑步時的問題,并且在下一次跑步時解決這些問題。我建議大家一定去做這個工作,很簡單,拿出紙筆寫出或用軟件記錄自己今天跑步的不足與收獲,以及后邊該如何改善,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改善,可以咨詢一些經常跑步的人,或在網絡上尋找答案。
你一定要明白,總結反思是促進我們繼續跑下去很重要的東西,因為它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優點與不足,如此我們才能知道,自己該朝哪個方向完善自己。
寫在最后
跑步,就是一個很標準的自我提升的過程,從目標、準備到執行,再到最后的總結與反思,我們工作、學習,也是以這個流程進行的。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行動起來,“生命在于運動”,平時的生活工作給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我們需要用運動的方式緩解這種負擔。
跑步,也是一種修行,我們無需關心距離和配速,也無需關心別人的看法,它僅僅是自己的事。跑步不僅能促進我們身心健康,還能修身養性。在漫漫人生路中,它也促進我們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路。
最后,本文也只是我在跑了100公里后而得出的感想,從跑步專業來說,有很多不足和我未提及的方面,望見諒。如果你覺得文中有任何不足或有問題的地方,也歡迎補充和改正。
end
作者:徐雁冰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該網站相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