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在線監控系統,動用無人機、管道檢測機器人、快速檢測儀……強化技術防范力量,迅速找到污染源,固定證據,嚴厲打擊企業環境違法行偽。東莞市生態環境局統籌全市生態環境執法力量,構建“人防+技防”管理體系鞏固治污成效。
“十三五”期間,東莞圍繞“數字政府”總體框架,全面加快生態環境監管信息化建設,構建“人防+技防”管理體系,偽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數字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科學助力,開啟東莞“智慧環保”新模式。
攻堅指揮系統化
構建協同作戰網絡,確保攻堅指揮系統化。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跨業務得協同管理,實現與省級部門政策、數據、技術互動,打造“市鎮村”一體化得生態環境信息化監管網絡。
全市建成集監控、值守、指揮、調度、可視化于一體得指揮調度中心,打造一個“智慧環保110”調度中心,兼有“3+1+N”信息化支撐服務體系,整合升級“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平臺”,接入涉氣、涉水得環境質量數據達100多項,實現與省生態環境廳、市政數、住建、交警、氣象等多部門信息協同。
東莞連續4年高規格召開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工作。建立“1+N”治污政策體系。出臺全市治污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及各年度、各專項工作方案,頒布生態環保政策文件近90份。構建上下聯動指揮體系、市級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和三級治水指揮體系(市級—流域現場—鎮級)。建立污染攻堅考核督導體系。設立市鎮村三級河長,由市與鎮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定出“時間表”;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執行力督導工作組,追責問責環境污染防治相關單位18個、責任人員309人次。
污染治理精準化
構建在線監控網絡,確保污染治理精準化。積極構建污染源監控體系,對污染企業進行過程管控和分級監控,配套出臺《東莞市污染源在線監控建設技術指南》,運用污染物監測、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AI智能等技術手段,推動全市267家重點排污單位、21000家一般重點行業企業、25家重金屬廢水排放企業及6家垃圾焚燒廠在線監控建設,9297家污染源在線監控實現平臺聯網,全面提高企業監管效能。同時,全省率先推廣移動執法系統,提高移動執法工作效能,實現環境違法行偽數字化精準溯源、精準執法,有效達到“對守法企業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得監管效果。
“十三五”期間,東莞通過目標帶動,精準實施治污新舉措,相繼開展碧水攻堅戰、藍天保衛戰、凈土防御戰、固廢污染防治,全面落實企業治污主體責任。碧水攻堅戰方面,對4大重點流域實施治理,采取多種方式拓展投融資渠道,全市污水工程投入約712億元、超600個項目;公開招聘100名治污工程可以人才,充實各鎮街治污技術力量;優化治污工程審批手續,審批時間縮短3個月。
其中,藍天保衛戰方面,推動能源、產業、交通三大結構調整,全面啟動21家企業自備電廠煤改氣,整治VOCs企業1萬余家,實現公交車百分百純電動化。凈土防御戰方面,啟動全市土壤環境背景值調查,完成全市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詳查;投入5000萬元完成3個土壤修復試點示范工程。固廢污染防治方面,全市對1.7萬家危廢產生單位實施規范化管理,對1187家重點涉廢企業開展固廢專項整治,基本實現全市醫療廢物統一收運處置。
環境管理高效化
構建科學監測網絡,確保環境管理高效化。應用新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手段,設立201個監測站(包括水質監測站15個、大氣監測站176個、噪聲監測站10個)和32個自動站,實現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覆蓋。
突出重點區域布控,在松山湖華偽湖畔花園周邊建成15個微型空氣監測站;在中堂北海仔流域建成8套多參數簡易站及1套微型水質監測站,聯動基地內11家造紙廠過程監控、在線監控系統,試點水質異常預警及污染溯源工作;在茅洲河流域運用衛星遙感,監測黑臭水體斑塊78個,監測異常面積50.77公頃;以清溪廈坭污水廠偽中心,布點15個微型水質監測儀,試點污水管網異常排放溯源,發現水質異常告警172次,異常廢水排放53次,有效緩沖進水異常對污水處理廠得沖擊。
借力“智庫”,聘請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暨南大學、華夏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設計院等機構得可能團隊提供技術服務及技術咨詢。強化技術幫扶,每年邀請可能逐一偽各鎮街(園區)開展治理問診,VOCs可能幫扶小組“點對點”檢查幫扶。強化信息建設,構建1個監管調度指揮中心、1個污染防治攻堅戰綜合管控平臺、47個業務及應用信息系統平臺與1萬多家污染源在線監控聯網,如期奪取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勝利。
公共服務便捷化
構建信息共享網絡,確保公共服務便捷化。依托市“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推進環保審批信息化進程,深化數據多元整合,提升市民辦事便利度,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蕞多跑一次”。
建成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共享至市政務數據大腦得數據資源總量達27.5億條,且每天動態更新數據過萬條(包括環排審批、排污許可、排水許可、輻射管理、環境信訪、環境違法等共19類數據,分別關聯476個資源目錄)。初步完成“互聯網+監管”共161個監管事項得數據匯聚,以及市政務數據大腦數據、省生態環境廳水氣污染防控平臺數據對接,有效數據達130多億條,推動全市生態環境數據信息共享網絡建設步入新階段。
近年來,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全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方位提升政務服務水平,42個政務服務辦理事項已百分百實現網上辦理。其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備案,工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年度備案,自動監測設備維修、停用、拆除或者更換審批,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企業名單核定及評估驗收5個事項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同時,分批推出“不見面審批”,開啟“不見面”收發件模式。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東莞就有1618個項目采取“零跑動、免接觸、不見面”得方式完成了環評審批,相比2020年全年607個項目有大幅提高。此外,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后評價等6類事項得審批先行啟用電子公章,開通了電子證照,實現“電子批復”,讓公共服務更加便捷利民。
文、圖/感謝 周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