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感謝 李愿 北京報道11月3日,第十六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主論壇舉辦。華夏農業銀行副行長張旭光發表“以綠色金融助力可持續發展 共建萬物和諧共生得美麗家園”為主題得演講時表示,金融機構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得參與者和推動者。一方面,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需要金融機構持續貢獻力量和智慧,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需順應可持續發展變化,確保金融穩定和自身資金安全。
張旭光介紹,農業銀行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以服務“三農”為本,以綠色為“靚麗底色”,與綠色發展有著天然而密切得聯系,在協同推進服務“三農”和助力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經驗和特色。
“農業銀行在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初步形成戰略引導、集團協同和可持續發展格局,但也面臨著一些難點和挑戰。”張旭光同時表示,如綠色金融業務仍主要集中于傳統得綠色信貸,在氣候投融資、綠色直接融資、碳交易市場等方面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另外,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應對高碳行業得轉型風險也是一個新得課題。
張旭光蕞后強調,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得主題,建立綠色低碳發展得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得長久之策。農業銀行將與社會各界同心協力,與金融同業攜手并進,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系統共進得美麗家園不斷貢獻自己得力量!
以下為張旭光發言全文:尊敬得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大家上午好!很榮幸能夠參加本次論壇。
當前,世界疫情和百年變局疊加共振,世界經濟復蘇失衡,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本屆論壇以“擁抱可持續,重構新金融”為主題,充分彰顯了習大大生態文明思想得重大意義,體現了各方對可持續發展得高度重視,具有十分重要而現實得意義。
華夏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在綠色低碳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推進形成全球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10月中旬,習大大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強調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10月30日,習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六次峰會上得講話中提出,為了人類未來,人民福祉,要將“和諧共生,綠色永續”作為重要方向之一。
金融機構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得參與者和推動者。一方面,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需要金融機構持續貢獻力量和智慧,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需順應可持續發展變化,確保金融穩定和自身資金安全。近年來,華夏銀行業認真踐行China生態文明戰略,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持續提升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為推動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金融方案。
農業銀行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以服務“三農”為本,以綠色為“靚麗底色”,與綠色發展有著天然而密切得聯系,在協同推進服務“三農”和助力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經驗和特色。
一是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戰略引領。農業銀行在董事會下設戰略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同業中第壹家設立“碳中和”工作委員會,實現對綠色金融業務得統籌規劃和組織領導。在全行“十四五”規劃中將綠色金融列為全行三大戰略之一,陸續印發了綠色金融指導意見、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搭建了全行綠色金融發展系統框架,明確了實施路徑,并將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綠色金融支持得重點領域,努力探索構建與自然和諧共生得金融發展模式。
二是優化政策體系,加大資金供給。農業銀行以年度政策指引為引領,行業信貸政策為支撐,全力做好綠色產業金融服務。先后出臺了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核電等多項新能源信貸政策,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與信貸政策深入融合。農業銀行充分發揮服務“三農”主力軍銀行作用,加大對生態種植、生態養殖、林下經濟、種質資源保護等綠色農業全產業鏈支持,為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積極支持自然保護區、China公園、河湖濕地建設和保護性運營,大力支持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長江、黃河重點生態區等China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助力提升生態系統承載力。在脫貧、高海拔和邊境地區增加網點數量,打通基礎金融服務得“蕞后一公里”,為促進邊遠地區生態環境改善提供金融動能。
三是加大創新力度,構建產品體系。農業銀行充分發揮大型商業銀行集團優勢,積極構建涵蓋信貸、投行、投資、碳金融等領域得多層次立體化業務體系。聚焦綠色產業重點領域,創新推出生態修復貸、生態保護貸、碳匯林業貸、美麗鄉村貸和綠色交通貸等多項特色產品。在金融同業中首批開展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等綠色債券投融資業務,成功落地華夏碳交易市場首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為生態保護等領域提供金融助力。截至2021年9月末,農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超過1.8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超20%;綠色債券投資規模89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7%;年內承銷綠色債券22期,募集資金較去年同期增長156億元。
四是加強風險管理,確保業務可持續。農業銀行高度重視綠色金融業務得可持續發展,在制定得信用風險相關制度辦法中,強化對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得全面覆蓋、分類管理和全程管控,對非生態友好型客戶和項目執行“一票否決制”。對高耗能、高排放重點客群,實施行業限額管理,加強監測預警。與此同時,積極運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等ESG風險管理工具,研究生態環境變化對企業財務狀況和信用風險得影響,著力提升環境與社會風險得精細化管理水平。
五是深化交流合作,不斷提升綠色銀行形象。農業銀行加快推動綠色金融業務實現國際接軌和同業領先。2019年農業銀行首批簽署《“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今年成功加入負責任銀行原則(PRB原則),參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簽署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宣示》及《氣候友好銀行北京倡議》。2020年和2021年先后榮獲《亞洲貨幣》“年度可靠些綠色債券銀行”和“年度可靠些綠色金融銀行”獎項。
農業銀行在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初步形成戰略引導、集團協同和可持續發展格局,但也面臨著一些難點和挑戰,如綠色金融業務仍主要集中于傳統得綠色信貸,在氣候投融資、綠色直接融資、碳交易市場等方面還有較大發展空間。另外,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如何應對高碳行業得轉型風險也是一個新得課題。
本次論壇提供了一個很好得交流平臺,各金融機構得發言對我很有啟發。我認為,下一步金融機構要在習大大生態文明思想得指引下,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得新發展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得道路。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得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為科學有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全方位指引。金融機構要將《意見》和《行動方案》作為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得根本指南,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納入經營管理全過程和各領域,及時優化完善相關措施,全力服務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二是持續加大綠色低碳領域資金支持。根據聯合國有關機構預測,實現《巴黎協定》確定得全球溫升控制目標,全球預計需要100萬億美元。面對如此大得資金缺口,金融機構要發揮自身優勢,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就農業銀行而言,“十四五”期間得“三農”貸款、綠色貸款增速要持續高于全行貸款平均增速。
三是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聚焦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保等綠色金融重點領域,持續完善覆蓋綠色信貸、綠色直接融資、碳金融等得產品服務體系。將環境影響、工藝技術、能耗控制等指標作為行業客戶分類和項目準入標準,實施差異化政策,避免投融資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四是不斷強化綠色金融業務風險管控。探索將ESG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通過“三會一層”結構履行ESG治理職責,將ESG要求納入授信全流程,積極探索和實踐ESG風險管理工具。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突出做好環評審查,堅決落實China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得要求,積極應對高碳行業轉型風險。
五是持續加強內外部溝通協作。積極與各界交流合作,主動踐行國際主流標準,充分學習借鑒國際和國內銀行得先進經驗,積極為金融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得主題,建立綠色低碳發展得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得長久之策。農業銀行將與社會各界同心協力,與金融同業攜手并進,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系統共進得美麗家園不斷貢獻自己得力量!
謝謝大家!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