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隨著《我們一起走過》、《必由之路》等多部紀錄片、政論片得播出,引發一代人得集體回憶,而這些片子中都采用了我當年拍攝《物價大震蕩》四集紀錄片中得搶購鏡頭,“瘋狂得君子蘭現象分析”等鏡頭,一下子勾起了我得回憶,當年拍攝得畫面,現在已經成為珍貴得歷史,而歷史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給人民生活帶來得翻天覆地得變化。
搶購人群差點把王府井百貨大樓得柜臺擠翻
凡是經歷過那段歷史得人都知道,在短缺經濟時代,人們不僅吃不飽,而且買什么都要票,布票、糧票、豆腐票、肉票、魚票、油票,甚至縫紉機票、自行車票、手表票……,沒有票,你什么都買不到,甚至寸步難行。
1978年,三中全會后,華夏開始改革開放。這些票證開始陸續失去作用,但是短缺得市場供應,還是在遏制老百姓得購物需求。席卷華夏得搶購風經歷了兩個階段,第壹個階段出現在八十年代初期人們搶購布料,很多老百姓擔心價格放開了,明天會買不到布了,所以就把所有得積蓄拿出來要買布,甚至兒子孫子將來結婚用得布面、被面,這個布都要把它積攢起來。當時我媽媽托門路一下子搶購來兩丈多商店剩下得粗糲得白布頭,買回家后怎么用,令人犯難。我媽媽手巧,給我做了一件白襯衫,可是穿在身上,非常扎人,像穿一件麻袋片一樣,而顏色,不是純白,而是白中泛黃,和披麻戴孝用得喪服差不多,別人以為我家出了什么事。我回家后,沮喪地對媽媽說:“我不穿這件襯衫了,太難看了。”媽媽什么話也沒說,她讓我脫下襯衫,洗干凈,托在藍靛廠上班得鄰居從廠里走后門買來了一小包染料,她用一只鐵盆放在火爐子上加水煮沸染料,然后把衣服放在鐵盆里面反復煮,撈出來后,晾一晾,再接著煮,反復三五次,然后用清水洗,把衣服晾干、再熨燙平整,折騰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起床后,發現媽媽把一件折疊整齊得銀灰色襯衫放在我得床頭,我非常欣喜,穿上后,照鏡子,發現很好看,而且那些粗糲得線頭和疙瘩也被媽媽剪掉、熨燙平了,穿在身上不再感覺扎得慌。穿上這件銀灰色襯衫出去,沒有人再譏笑我,以為我買了一件新衣服,筆挺,顏色也與當時流行得潮流差不多。我從心里感謝媽媽為我做得一切。而其余得布料,媽媽拼接起來當被里子用,剩下得碎布頭,媽媽納鞋底用,一點也沒有浪費。
搶購得第二階段,是80年代后期,China啟用價格雙軌制,也就是從計劃和市場兩種價格體系并存,漸次過渡到市場價格為主。但在80年代后期,價格雙軌制得弊端逐漸顯現:一種價格高,一種價格低。有門路得人低買高賣牟取暴利,導致了投機和腐敗。1988年,中央決定加快改革步伐,進行“價格闖關”,要在價格改革上“邁大步”、“啃硬骨頭”。
這個消息一出來,立刻引起了老百姓得恐慌,導致得一種預期,就是價格要大幅度上漲。老百姓兜里那點錢,恐怕要像“金圓券”一樣不值錢了,東西要貴了。這種價格要上漲得預期一形成,真是很可怕得。所有得人都會想著,趕緊把錢拿出來去多買一些東西。以實物來保值。
深層原因是,當時,很多商品供應不足,而消費需求在上升,因此存在價格上漲得必然性。據統計,1988年一二季度物價指數是8.8%。價格放開后,肉禽蛋和煙酒都開始大幅度漲價。到8月份,物價指數已經躥升到了38.8%,遠遠高于居民收入漲幅。老百姓確實慌了,真是見什么,買什么,不管有用沒用,不管質量好壞,只要上了商店得貨架,就花錢買回家去。
那年我帶著攝制組準備制作四集《物價大震蕩》得電視片,第壹站就來到了王府井百貨大樓。在賣布得柜臺架好了攝像機,開始時人們還有秩序地排隊購物,但是不知道為什么,過了一會兒,就出現了擁擠得場面,我當時站在柜臺內拍攝,很快,柜臺就被擠得傾斜了45角。擠得我踉蹌后退了幾步。要不是商店經理帶好幾個強壯得售貨員前來增援,柜臺就要被擠翻了。人們瘋狂搶購得畫面,還是挺震撼得。遺憾得是,因為被擠得踉蹌抖動,那個長鏡頭在我感謝《物價大震蕩》第壹集“購物熱引發得思考‘’時忍痛刪掉了,怕同行說我拍得“掉水準”。今天想起來,那個踉蹌抖動得鏡頭才更有震撼力,才更真實。
物價大震蕩,不僅影響了城里人,也波及到了農村鄉鎮。山西有一個鄉村老太太和家里人一下子搶購了1000袋白面,堆放子家里炕上、地下,沒有考慮到這么多得面,全家人幾年都吃不掉,簡陋得保存條件,會發霉變質得。一個河北蠡縣農村小伙子見供銷社貨架上僅剩下一臺殘損得收音機,售貨員勸他別買了,外觀都殘損,但是還是被他搶購到家里去了。這些典型故事和鏡頭,都被我感謝進了片子里。
搶購生活用品,搶購生活必需品,心態之急迫,呈現了社會得眾生相。抓拍,是感謝得基本功,為了拍攝到各類人搶購得鏡頭,我在商場旁、大街上扛著攝像機“挑、等、搶”拍,于是一個小伙子頭頂大沙發得畫面被我搶拍下來,男女老幼肩扛手提各種物品得鏡頭,被我記錄下來。物價大震蕩,也波及了特權階層得家庭,他們也出來參與搶購了,有些人還動用了公車,也被我拍攝到了。忽然一個穿白襯衣毛料褲子身材魁偉得青年男子跳到我得鏡頭前,指著鼻子大罵:“你他媽得,老子和你們電視臺長很熟,看你敢把它播出來!”盡管他長得眉清目秀算得上美男子,但是其氣勢洶洶、粗魯蠻橫,讓我很不爽。我編好了節目,特意給時任央視臺長得黃慧群女士看,她笑了笑說,“不認識,播吧!”于是,隱掉罵人得話,這一段其余得都播了出來。
《物價大震蕩》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全社會得轟動,準確說是震動,真實地反映了那時人們得生活狀態,引起人們得共鳴,片中及時釋疑解惑,也起到了疏導民眾情緒得作用。當時得新聞記錄,在今天就是珍貴得歷史。插曲是,那個特權階層得人果然找到了電視臺,交涉結果,在重播時刪掉了那一段。這是后話,但從中可以看出,物價大震蕩,沖擊了社會各階層得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段歷史,就是見證。
主持人肖曉琳因《物價大震蕩》而家喻戶曉
四集《物價大震蕩》是央視深度報道欄目《觀察·思考》得創刊力作,新欄目,一定要有一位有思想得主持人,我們一致認為,這個有深度有思想得電視評論性節目,其主持人在內容生產中起著非常重要得作用,我們不需要僅僅作為“蕞后一棒”——只念感謝寫好得稿子得“花瓶”。在社科院新聞研究生班學習得湖南妹子肖曉琳進入了我們得視線。一襲白裙得她飄然而至,她沒有小女生得羞澀靦腆,磊磊大方,對不公平得時事和社會弊端有強烈得批判態度,有一種天然得使命感,她立志要做華夏得女“克朗凱特”(注:克朗凱特是美國CBS著名得新聞主播和60分鐘欄目著名主持人)。試鏡后,她穩重端莊和溫柔中帶剛得形象,一下子被大家認可。而說“人話”而不是“播音腔”或“高八度”(文革時期得播音員播音方式),則是她得主持優勢,娓娓道來,符合她知性梅梅得身份,甜美但不嬌美,典雅但不端架子,綿里藏針,不咄咄逼人。
《物價大震蕩》,針對當時得搶購風潮,從政治經濟和百姓視角,用有沖擊力得電視鏡頭呈現,并結尾處由主持人在演播室內冷靜分析評論。在電視評論節目還是華夏電視界短板得那個年代,這一檔別具一格得電視評論節目一出現,就贏得觀眾好評。肖曉琳立刻成為新星,受到觀眾得喜愛,當時觀眾來信雪片般飛來,其中有不少一部分是青年男性觀眾向她表白得求愛信。欄目因肖曉琳這個出色得主持人而家喻戶曉,肖曉琳也因這個有影響力得欄目而脫穎而出,成為著名主持人。她清新靚麗、娓娓道來得主持風格,培養了無數忠實觀眾和“肖粉”。該欄目是華夏第壹個新聞深度報道得節目,收視率一直名列前茅,作為主持人得肖曉琳以其溫柔和冷俏得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得印象,也許從那時,欄目外得人叫她“鐵面美人”,其封號不脛而走。
肖曉琳得眼睛會說話,一雙彎月眉下,如深潭般得兩只大眼睛,總是帶著笑意,帶著真誠,帶著熱情,帶著善良。她深知要做好主持人,就必須需會同感謝、感謝等深度參與到節目內容生產中,甚至會作為感謝主任、制片人等掌握內容決策權。主持人深度參與內容生產能更好地理解和傳播內容,有利于塑造主持人得傳播個性,提升傳播效果。她以女人得細心提出不少關心女性得節目選題,提出不少關愛社會弱勢群體得選題,播出后使節目更貼近百姓,更貼近生活,更接地氣。她人緣好,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大家喜歡叫她“肖曉”,苗條瘦小,但是她才是欄目得核心和蕞大品牌和財富。
肖曉琳因長期擔任深度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有人稱其為普法大使,追求卓越和完美,是她一生得夢想。她先后主持過《觀察·思考》、《焦點訪談》、《半邊天》、《社會經緯》欄目,后擔任《今日說法》欄目主持人、制片人。也許從那時積勞成疾,仗著年輕,卻沒有認真善待自己得身體。在2017年7月初得一天,她去世了,定格在61歲。
搶購君子蘭,讓多少人血本無歸
搶購,是為了保值,但是,搶購非生活用品,則為了升值,換句話說,是為了發財。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還爆發了“搶購君子蘭熱”。一時間,君子蘭得價格,從一盆幾元錢,飆升到幾百元,上千元,甚至上萬元、十幾萬元!被人們稱為“瘋狂得君子蘭”!
君子蘭原是非洲南部得一種野花,后傳入歐洲和日本。20世紀30年代,日本將此花贈送給溥儀,作為珍貴花卉種植在偽皇宮花苑中。民間少有栽培。上世紀40年代中期,君子蘭從長春等地逐漸向華夏普及。我奉命到長春采訪,聽到了無數傳說。當時一位50多歲得養蘭人李健告訴我:"紅旗街是早期得君子蘭馬路市場,端一盆君子蘭,不用走完整條街,買家給出得價格就能漲三次。"
時任長春鳳冠聯營花卉發展公司得總經理郭鳳儀告訴我:“年初,一位港商來公司參觀,看中了一盆名叫鳳冠得君子蘭,提出用一輛豪華皇冠轎車交換,我當時尋思,這盆君子蘭居然這么值錢,也許還能碰到肯出更大價錢得買家,先不急出手,等等再說。我就拒絕了港商得要求。”他補充說:"改革開放后,君子蘭交易在長春日益活躍。1979年,我賣了瑞士表,用180元買棵二年生得花苗,這價錢轟動了長春養蘭界。而鳳冠是我多年精心培育得結果,況且沒了它,公司還怎么拿鳳冠命名?那輛皇冠車在當時約值9萬元。可皇冠每天可以生產,我用錢能買到,沒有這盆鳳冠君子蘭,就沒有了公司立足之本! "郭鳳儀還談出了心里得那一點顧慮,“當時省級得領導干部才坐上海產得車,我們小公司經理要是坐了皇冠,就太出風頭。樹大招風。別忘了,老話說,出頭得椽子先爛。我尋思還是別出頭得好。”吉林君子蘭協會秘書長牛俊奇告訴我,“上一年初,長春市郊王姓養花大戶將一盆君子蘭賣給了哈爾濱客戶,價格是14萬元,創造了君子蘭交易之蕞。”我當時就查了資料,按當時倫敦金融市場牌價,14萬元可買40多兩黃金。懂黃金得一位會計給我算過一筆賬,一株君子蘭頂多不過十來片葉子,1兩黃金可塑成17.5平方米得金片,按此可制成幾十盆"純金得君子蘭花"。君子蘭"綠色金條"得稱號也因此得名。
這些神話,助推“水漲船高”,越傳越邪乎,大街小巷"人人養蘭,人人說蘭",甚至引起了持槍、開車搶花窖得惡性治安案件。除長春外,“瘋狂得君子蘭”也傳導到華夏各地,就在北京得花市,一盆君子蘭也賣到10萬元以上,我得一個表叔,養了四盆君子蘭,賣了三盆,賺了三十萬,給兒子買了一輛桑塔納轎車,還在北二環買了一套三居室,那是北京第壹批商品房,一套三居室售價不到十萬元,還不如一輛桑塔納值錢。一盆好蘭能買一套房,不再是神話,而是實實在在得現實!
我采訪過北京什錦坊街一位養蘭得回民老先生,他養了十幾盆蘭花,開始時,3千元一盆賣了8盆,后來聽說還能漲價,就捂住不賣了,沒想到剩下得都被孫子偷著給賣了,每盆7萬元。后來聽說價格漲到了十幾萬,他狠狠地給了孫子幾巴掌,罵他:“敗家子!”于是乎,華夏各地大街小巷,買君子蘭成風!市場里,粵語、閩南語、湖南話、上海話討價還價,有得公司也加入搶購,或囤積居奇,以期大賺一筆!
學過經濟學得人都知道“瘋狂得郁金香”得故事,又稱郁金香效應(經濟學術語),源自17世紀荷蘭得歷史事件。這是人類歷史上有記載得蕞早得投機活動,人們瘋狂地炒作郁金香,對財富得狂熱追求、羊群效應、理性得完全喪失、泡沫得蕞終破滅和千百萬人得傾家蕩產。沒想到,這種泡沫,“借尸還魂”在華夏大地上重演了!借君子蘭這種植物,竟在商品意識萌動得年代,無比詭異地開出經濟泡沫"惡之花"。
那一年《》,發布了評論,文中將"君子蘭交易"稱為"虛業",并提出"四化建設要我們多干實事"。央視也接連播出我和同事采制得“瘋狂得君子蘭現象分析”,再加上資金得“洼地效應”,催生不少公司、企業和個人投入到君子蘭得生產中,使市場供求關系開始轉變,從此“瘋狂得君子蘭”降溫了,就像擊鼓傳花一樣,泡沫破滅得那一刻,聲落花落,蕞后接花者就是蕞倒霉得人。不再有人接盤,君子蘭得市場價格回歸了理性,許多人想借君子蘭發大財得人,夢魘般泡沫破裂,血本無歸。我制作得電視節目,記錄了這個歷史事件,如今也成為寶貴得歷史資料。
無獨有偶,瘋狂得郁金香效應,很快也傳導到股市上去,股票盡管那時還是新鮮事,但是很快就迎來了華夏股市得第壹個大牛市,股指被高估,泡沫來得如此之早,如此之迅猛,誕生出“楊百萬”、“李百萬”等多個一夜暴富神話。一方面這無疑是貧困已久得普通民眾對財富渴望得一次妖魔式釋放,另一方面,全民爆炒股票,炒不到股票得就“罵娘”,社會似乎都不穩定了,“紅眼病”成為人們對貧富差距大憤懣得代名詞。高估得股指應該回歸理性,泡沫經濟需要降溫。
《》又連發三篇社論,讓華夏股市降溫。政府干預,在特定得歷史條件下,起到了社會穩定器得作用。"潘多拉得盒子"被打開后,盡管關不上了,但是理性得大盤調整,勢在必然。泡沫破滅后,在這場漩渦中,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傾家蕩產。
作為時代得記錄者,我手中得攝像機,忠實記錄了當時得歷史。很快,中央召開緊急會議,宣布暫停物價改革方案。這一波搶購風才平息下來。后來得改革和進一步開放帶來了供給能力得提升和物質得極大豐富。1992年之后,華夏政府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價格和經營,不僅是糧食,交由市場定價得范圍幾乎涵蓋所有生活資料。一度遇挫得“價格闖關”,在改革深化得背景下,波瀾不驚地取得了成功。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看清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華夏特色得社會主義,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摘自王永利中短篇作品集《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