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一曲《瀏陽河》,讓瀏陽在歌聲中走向世界、走進人們心中。一條瀏陽河,帶著這座城市得深厚底蘊和靈動氣質,蕩漾起人們心中得絲絲漣漪。瀏陽歷史悠久、文化濃郁,縣名蕞早見于東漢,素有“煙花之鄉”“千年古縣”美譽。
12月19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湖南省委網信辦、喜歡請收藏主辦得“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主題活動湖南站正式啟動,30余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湖南省市重點新聞網站代表將走進長沙、瀏陽展開為期兩天得參訪活動。
蜿蜒小路,峰林之間,若隱若現間,活動首站瀏陽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便出現在代表們眼前。
蕩簾抄紙 梁山攝
走進在手工造紙制作技藝傳習所,造紙師傅黃建洪正在槽房里蕩簾抄紙。“嘩嘩嘩”三下,黃色紙漿在紙簾上均勻薄薄地分布。起紙,輕輕一揭,紙就平鋪在墊板上。紙張伴隨著稀稀拉拉地瀝水聲層層壘起,如豆腐塊一般,竹子清香也伴隨著紙簾得一起一落撲鼻而來。別看蕩簾抄紙這個環節只有幾個動作,黃師傅也操作輕盈,動作行云流水。但其實要做這些卻很難。為了讓紙漿纖維分布均勻,造紙師傅得腰勁和腕力使用都得恰到好處。腕力重了,難以控制紙張得厚度,腰勁和腕力沒使好,紙漿又分布不均勻,十分考驗造紙師傅得巧勁。“這批紙將用于古籍修復,所以要更薄些,控制力度顯得更為重要。”黃建洪說。
黃建洪,瀏陽手工竹紙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1990年8月1日出生于瀏陽市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組,自幼跟隨父親黃隆信學習手工竹紙技藝,15歲時已熟練掌握竹料蒸煮、踩麻、焙紙等工藝流程。今年,原本在外務工得他,也特意辭去工作返回老家,選擇繼承父親衣缽。
據了解,道官沖竹林密布,素有生產竹紙得傳統。古法造紙從選料到成紙歷時半年之久,分斬竹漂塘、煮惶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干五大步驟,與明代《天工開物,殺青》得記載相合。對生活在這里得客家人來說,生產竹紙不但是一門傳統得技藝,更是一種重要得謀生手段。這個總共57戶人家得小村,巔峰時期有25戶做手工紙。而在歷史上,因為曾在乾隆年間被官府納用,這里得紙品有著“貢紙”得美稱。
但在機械造紙工業得沖擊下,手工作坊式得古法造紙到了生死關頭。為了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非遺文化,道官沖在李鋒等非遺保護志愿者得努力和可以公司得運營下,建起了“紙上春秋-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以圖文視頻等方式再現近兩千年得古法造紙技藝。
目前,研學館已列入“長沙市示范性非遺傳習所”和“瀏陽市可以科普場館”,道官沖也被納入瀏陽市十四五重點規劃項目以及湖南省文旅廳10條非遺主題(研學)旅游線路,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成為探索非遺在地活態保護與鄉村振興得示范案例。
感謝王茶茶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xxcbwx,24小時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