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愛濟南
??點擊查看視頻??
金燦燦的水稻迎風起浪,沉甸甸的稻穗閃著光芒。9月11日,槐蔭區吳家堡街道席家莊村的金黃稻田里,幾臺聯合收割機正在來回穿梭,用黃河水灌溉的吳家堡大米迎來了收獲的日子。“現在收割的是咱們村的大米早熟品種,雖早于正常的大米上市時間,但口感一點也不差。”席家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建波告訴記者,盡管9月9日才剛剛開始收割大米,預購電話卻早早打了進來,首批的4萬多公斤大米幾天時間就已經訂出去近一半。
黃河岸邊的金黃稻田。(張一攝)
吳家堡街道地處黃河岸邊,大部分土地位于黃河大壩與原黃河二道壩之間,所在的黃河河段,河底高出地面3至4米,成為地上河,俗稱“懸河”。特殊的地勢,造成土地堿化、澇災頻頻,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吳家堡人都飽受饑荒之苦。1964年,吳家堡迎來第一次“稻改”,“用上了黃河水,畝產達到250公斤,終于能吃上飽飯了”。這次“稻改”的成功,在解決饑荒問題的同時,也拉開了后來吳家堡大米聲名遠播的序幕。經過多年水稻種植,作為轄區發展水稻種植代表村的席家莊村卻遇到了危機——村民人均二三分地,個人種植不掙錢,又趕上出門打工風潮正盛,水稻田荒置的面積越來越大。村“兩委”決定,成立大米合作社,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來。然而,傳統種植方式畝產量一直上不去,大米品質也得不到提升。“我們請到了省農科院的水稻專家張士永教授,在想辦法提高大米產量的同時,也更新品種、提升品質,畢竟隨著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提高,消費者最看重的就是營養好、口味好。”席家莊村黨支部書記王道堅說。
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席莊大米”已成為金字招牌。與此同時,席家莊村通過開展“稻蝦稻蟹共養”,種植“百畝油菜花田”的方式,形成了以大米種植區為主的水稻觀光、以油菜花基地為主的近郊觀光以及雙龍灣旅游基地,構建了生態美、環境優、體驗好、氣息足的鄉村旅游新業態,席家莊村與數十年前的那個貧困村徹底說了再見。
吳家堡大米喜迎豐收。
距席家莊村幾公里遠的美里湖街道蔣莊村,伴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村民們也過上了好日子。“我們村挨著黃河大壩,離市區非常近,出門打工就像上班一樣規律。由于靠近黃河,土質含沙,很多經濟作物不能種,一年也只能種一季小麥,連種帶收至少要半個月時間。要是出去打工的話,一天就能掙一兩百塊錢……”鄭小美今年54歲,是蔣莊村村民,說起寧愿土地荒置也不愿種植的原因,根本還是在于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
美里湖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李學明說,這幾年,美里湖街道一直在進行基本農田“非農化”“非糧化”治理,號召各村除荒。2021年5月,槐蔭區與山東省供銷社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協議,山東省供銷社在槐蔭區設立示范和實訓基地,幫助槐蔭區培養“三農”專業人才,助力槐蔭區農業高質量發展。這位專業的“田管家”一來,美里湖街道看到了希望,合作一拍即合。“街道和供銷社來跟我商量,希望村里能成立合作社,讓村民把土地流轉進來,供銷社再與合作社合作,進行土地托管。”蔣莊村黨支部書記于友忠說,他了解了土地托管政策后,很快就與村“兩委”成員一同投了贊成票——省供銷社的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負責選種、耕種、灌溉、看護、銷售等所有環節,村民有保底收益,莊稼收獲后還有利潤分紅,有能力的村民可以選擇在自家田里打工。
很快,秸稈還田機、旋耕犁、撒肥機等備耕設備就運到了田間地頭,高粱、大豆、蜜薯都伴著烈日開始生根。“我們希望將來這些農作物能助力鄉村振興,蜜薯產業可以做成‘美里蜜薯’特色品牌,大豆產業可以打造‘高產大豆’特色村,‘高粱紅’也會成為這個片區最明艷的色彩……”山東供銷現代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修文信心十足地對記者說。
百姓心里話
“村子越來越好,我們都感到驕傲和自豪!”說起村子的變化,今年58歲的席家莊村村民劉立明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現在把土地流轉出去,一畝地的穩定收入就比當初自己種地的收入高,同時還把我們村民從土地里解放出來,可以外出打工,家里的收入一下子增長了一大截!”現在劉立明在城里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工資也讓他很滿意。
早在2018年的時候,席家莊村就把140畝麥田改種為油菜花,每逢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席家莊村便會沉浸在四溢的花香中。“每天晚上出門都能聞到一股清香,這樣的居住環境真愜意。而且利用油菜花觀賞旅游帶來的客流量,我還能做點小生意。”劉立明今年不僅把農產品擺上了貨架,看到不少游客都帶著孩子來玩,他還賣起了兒童玩具,一單接一單的生意讓他高興得合不攏嘴。
記者感言
走進槐蔭沿黃的29個村莊,一旦聊起村里的特色,每一位村民都如數家珍,“誰不說俺家鄉好”是這里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槐蔭區持續提升黃河槐蔭段的建設與管理水平,從延綿不絕的楊柳綠堤生物防護林體系到千畝銀杏林等一系列工程項目,綠色生態已經成為這里的名片。與此同時,在沿黃的美麗鄉村建設中,槐蔭利用沿線村莊豐富的土地資源和人文景觀高標準建設了田園綜合體,推動傳統農業向休閑觀光都市農業轉型,完成了7個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村建設任務,打造10平方公里的泉城稻花香田園綜合體以及268畝齊魯樣板花園,實現了“四季有花可賞,有香可尋”。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現代農業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在席家莊村采訪時,有這樣一組數據印證了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幾年前村民的平均收入只有1萬余元,而現在已經將近3萬元。席家莊村的改變并不是個例,而是沿黃29個村莊的共性。
眼下,槐蔭區正在加速推進“七星九美十三香”沿黃29個村片區打造,積極建設集高效農業、鄉村旅游、生態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鄉村特色產業帶。伴隨著現代農業的騰飛,讓群眾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將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在槐蔭的生動實踐。
本文來自【濟南日報-愛濟南】,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