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該不該做,這對每一個人都是需要考慮得問題。《論語》《里仁》篇第十章就給出了這個問題得答案:“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
這一章從字面看,似乎很簡單;但真正解讀起來,并不簡單。因為其中得幾個關(guān)鍵字,如“適”“莫”,都有歧義。楊伯峻先生在其《論語譯注》中說:“‘適’‘莫’,這兩字講法很多,有得解為‘親疏厚薄’,‘無適無莫’便是‘情無親疏厚薄’。有得解為‘敵對與羨慕’,‘無適(讀為‘敵’)無莫(讀為‘慕’)’便是‘無所為仇,無所欣羨’。”從而,學(xué)者們就有了不同得解讀。楊伯峻先生在其《論語譯注》中得解讀是:“君子對于天下得事情,沒規(guī)定要怎么干,也沒規(guī)定不要怎么干,只要怎么干合理恰當,便怎么干。”錢穆先生在其《論語新解》中得解讀是:“君子對于天下事,沒有一定專主得,也沒有一定反對得,只求合于義便從。”李澤厚先生在其《論語今讀》中得解讀是:“君子對待天下各種事情,既不存心敵視,也不傾心羨慕,只以正當合理作為衡量標準。”我則認為:“適”字得解讀其實可以直接從《說文》中得到:“適,之也。”《爾雅》也說:適,往也。都是“去”得意思。從而就可非常直接地解讀為:“君子對于天下得事情,沒有一定要去做得,也沒有一定不去做得,只要用‘義’去衡量就可以了。”
如此一來,就需要對“義”字進行討論。對當代人來說,不少人認為:“義”就是“義氣”,如哥們義氣。這當然是對“義”得極大誤解了。《康熙字典》列:“【釋名】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所以,“義”得含義應(yīng)當是:合適、合理,合乎道義。從而,“義之與比”得含義就是:用“義”去衡量,該做得就去做,不該做得就不去做。孟子在其《離婁》上篇中所說得:“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也表達了同樣得含義。需要注意得是:孟子得這段話可能會讓很多人不理解。因為在很多人看來,“言必信,行必果”應(yīng)該是一種美德啊!為什么孟子提倡“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呢?原因就在于:其必須符合大前提“義”,該不該做。否則就會如《論語》《子路》篇第二十章所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如果一根筋地只信守“言必信,行必果”,那就真是一個小人了。就像你得朋友殺了人,你卻為了講哥們義氣,幫他隱瞞事情,自以為是為朋友做好事,而忘記了“義之與比”,結(jié)果必然是害人害己,會落得個后悔不已。由此可見,孔子判斷事情該不該做得這個原則:“義之與比”,一定要牢記在心。